点围绕温州华侨工业园、大唐发电、*植物园、*港综合整治开发等重大前期项目,充实工作力量,采取有力措施,争取有更多的项目列入省以上重点。
强化要素资源保障。抓住国务院在我省开展土地利用总规修编试点的有利时机,加快修编土地利用总规,抓紧做好报批工作,及时将我市建设用地调整到位;大力开展土地开发整理,适时启动“田中村”搬迁,力争新增用地指标3000亩。继续举办投融资项目推介会,强化金融服务中心、中小企业担保中心功能,积极争取温州银行来江设立支行,有效缓解融资难问题。继续对接产业需求,抓好用工培训,办好劳务集市,帮助企业解决用工难问题;创新育才引智方式,大力引进紧缺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实用型人才,为创业创新提供人才保障。投资4亿多元,完成电力业务用房主体工程,建成220千伏清漾变、110千伏凤林变及35千伏四都、石门、新月等输变电工程,新建新农村电气化村(镇)85个,力争年内成功创建新农村电气化市。
(四)坚持招商引资,着力扩大经济外向度
坚持招商引资第一工程不动摇,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强化招商选资,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扩大我市经济外向度。
强化招商选资。要转变理念,完善考核办法,推进招商引资向挑商选资、单打式招商向捆绑组团式招商、项目落地从分散型向集聚型转变。要创新方式,突出产业招商,充分依托现有优势产业,建立产业招商项目库,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引进一批战略性项目、产业龙头型项目、高新技术项目;突出定向招商,紧盯杭、甬、温等省内先进发达地区和无锡、苏州、东莞等外资集中地区,把握其产业转型、升级、转移的时机,积极引进与我市产业配套的产业、企业;突出专业招商,发挥专职招商员作用,扩大蹲点招商,提高招商实绩;突出以商引商,完善落实企业招商办法,发挥广大企业主体、同乡联谊会的积极性,实现以企引企,扩大招商成果。要规范落地,进一步完善招商项目谋划、把关、布局、落地等协调机制,严格执行项目准入管理办法,促进产业、企业按照“二区四基地”功能分区要求集聚。要强化服务,坚持重大项目“四个一”制度,做好引进项目后续跟进服务,提升办事效率,优化服务态度,降低商务成本,着力提高项目签约率、履约率、投产率。力争全年引进市外资金18亿元,5000万元以上项目20个、亿元以上项目10个。
加强对外合作。要深化对外经贸合作,大力实施山海协作工程,强化对接协作,加快承接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加强与周边县市区合作,积极培育区域互补型、配套型产业;大力开展境外合作,扩大劳务输出,引导企业在国(境)外设厂、联合办厂、收购企业、设立贸易公司和原料基地,实现对外投资从注重带动产品、劳务输出向支持企业向外扩张转变。要扩大进出口贸易,积极应对国际贸易壁垒挑战,顺应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政策调整,抓紧完善出台外经贸扶持政策,并以争创蜂产品对外贸易预警省级示范点为契机,建立对外贸易预警机制;加强对企业的出口业务培训、指导和服务,鼓励企业多形式引进和培养外贸人才;加快优化外贸结构,扩大自主品牌、高新技术产品等外贸出口;推进出口市场多元化,增强外贸企业的国际市场开拓能力;落实省委省政府鼓励企业进口的相关政策,引导支持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扩大外贸进出口规模,提升产业层次和竞争力。力争外贸进出口额突破1亿美元,出口500万美元以上企业达到5家、1000万美元以上企业达到3家。
拓展外资渠道。积极创新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方式,推动利用外资从注重引进资金向同时注重引进先进设备、技术、管理和人才转变;帮助企业精心包装推介一批项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