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切实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致力打造“工业新城”。坚持工业首位经济地位不动摇,加快提升大平台,培育大产业,做强大企业,推进大项目,持之以恒地推进工业经济提升发展。一是继续加大工业平台开发。对接省委省政府规划建设大平台的思路,力争我市按“一体两翼”的统一布局将工业平台纳入省重点扶持的行列中。扎实做好*经济开发区整合提升,继续实施城南工业区块“退二进三”工程,实现城园互动发展。以莲华山工业园、山海协作示范园开发为重点,并抓紧做好前期、及时启动高新技术园的开发建设,加快土地征迁平整和基础设施配套工作,力争全年动态熟地供应量保持在2000亩以上,完成平台建设投入3亿元以上。坚持节约集约用地,盘活存量土地,大力推进江贺经济走廊整治工程,积极开展亩均投入、亩均产出、亩均税收等评比活动,引导企业树立亩产效益理念,鼓励企业建设多层厂房、实施零土地技改,提高土地效率。二是继续加大产业集群提升。加强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前瞻性研究,谋划制订“十二五”工业经济发展专项规划,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制订发展战略规划。坚持横向抓企业集聚发展,严格执行有关产业空间布局规划,促进重点培育产业从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发展。坚持纵向抓产业链延伸拓展,深入研究产业集群发展形态和产业价值链提升方向,进一步突出木门、整灯、高低压电器、变压器、高附加值消防器材等“4+x”产业中的主要领域,推进重点产业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培育主导产业。同时,引进发展新能源、新光源、新材料企业,改造提升各传统产业。三是继续加大龙头企业培育。继续坚持通过引进、联合、上市等途径培育龙头骨干企业,支持鼓励传统产业龙头企业继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选择一批重点龙头企业实行“一企一策”的扶持政策,引导龙头企业通过外资嫁接、收购兼并、参股重组等方式组建企业集团,鼓励中小企业围绕龙头企业的配套需求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积极指导企业加强科学经营管理,充分发挥浙大*教学中心作用,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引导企业逐步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着力完善对外贸易服务体系,积极引进和培育专业的对外贸易代理、服务和咨询机构,鼓励企业在巩固国内市场的同时大力开拓国外市场,不断提升经济外向度水平。四是继续加大科技创新。落实鼓励企业科技创新的奖励政策,推动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品牌创新。积极引导企业加大技改投入,支持企业组建技术研发中心,充分发挥上海高校*产学研工作站、中科院北京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分中心、*科工会、网上技术市场等平台作用,建立“4+x”重点产业专家服务机制,深化产学研合作,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培育,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适时组织召开全市科技创强推进会,积极争创省科技强市,深入实施浙江省知识产权示范市创建工作,整体推进我市科技进步与创新。力争全年实施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30项,培育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以上,新增中国驰名商标1只、浙江名牌产品2个、浙江省著名商标2只,专利授权量在300件以上。五是继续加大节能减排。严格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制,深入实施“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不断提高环保准入门槛,加快城区内化工企业的规划搬迁发展。继续加强化工、畜禽养殖、河道采砂、砖瓦窑等行业的专项治理,加强新上工业投资项目的环评、能评审查以及重点用能企业监测管理,努力完成上级下达的年度节能减排目标任务。更加重视节能环保,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制订发展低碳经济政策。
2、切实推进现代服务业提升发展,致力构建“两地一城”。把旅游产业为龙头的服务业作为新的经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