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深化推进工业提升,加速经济发展转型。坚持工业主导,深化兴工强市,加快增强经济综合实力。一是大力拓展平台空间。坚持规划引领。立足“城园”互动、“多园”联动,继续做好市域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加快城南工业区块控制性详规、中部经济区概念规划、莲华山区块控制性详规、江贺经济走廊分段整治规划制订。强势推进开发。做好山海协作示范区二期开发,争取启动莲华山工业园区一期开发,扎实推进高新技术园区建设各项前期工作。提高配套水平。加大融资力度,全面跟进山海协作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做好江东区四期开发配套,启动莲华山给水等配套建设,力争平台建设投入3亿元。提高用地效率。逐步推进江贺经济走廊整治,努力盘活闲置土地,在全市规模企业中开展单位用地产值、财政贡献度评比,强化亩产效益管理。二是继续深化产业培育。完善并实施“4+x” 重点培育产业及其龙头企业发展战略规划,优先支持和大力推进“4+x”产业项目建设,鼓励“4+x”产业向产业价值链中的高端环节进军,鼓励建材、化工等传统产业转型提升。继续坚持联合、引进、上市“三管齐下”培育产业龙头,不断加大企业扶持力度,及时足额兑现“工业提升”和“保稳促调”等相关政策,深入开展部门服务企业“听难题、问计策、送政策、谋项目、帮协调”活动,完善企业服务110平台建设。重点要支持好雷士照明、中鑫毛纺等一批新招商企业的生产基地建设,推动联城消防尽快投入运作,抓好江变、欧派等一批骨干企业的重点技改项目实施。力争全年新增规模以上企业35家,亿元以上企业3家,10亿元以上企业1家。三是不断加强科技创新。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鼓励和支持产业服务信息化平台建设,利用好上海高校*产学研工作站、网上技术市场、工业科技110、*“科工会”等平台,深化产学研合作,年内争取新增共建创新载体2家。积极做好争创省科技强市各项工作,继续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力争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研发中心1家,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25%。指导和帮助企业推进专利技术成果的商品化、市场化和产业化,鼓励企业参与产品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省地方标准制订,争取全年专利授权量突破150件,新增中国驰名商标1个。四是严格落实节能减排。实行部门、乡镇、重点企业目标考核责任制,对重点耗能企业实行月度监测分析,对能耗较大的新建工业项目实行能评。深入开展污染物整治,大力实施“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完成江东区印花浆行业污染等专项整治工作,推广清洁生产试点和绿色企业审核,努力完成省、*市下达的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年度削减目标任务。
(二)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研究出台《关于深化农村改革发展若干意见》,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一是深化改革增添发展活力。加大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深入推进林权制度改革,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权利,妥善解决好被征地农民就业、住房、社保等问题;积极稳妥开展农户宅基地置换试点,加快推进空心村整治;扩大农村合作银行、邮政储蓄及各商业银行涉农业务范围,筹建村镇银行,健全农村信用体系,大力发展农户小额贷款等业务,探索扩大林权、农房、宅基地等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二是突出增效促进农业提升。加快“四位一体”的新型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在稳定优化粮食、生猪等传统产业的基础上,重点发展食用菌、畜禽、蜜蜂、果蔬、茶叶等特色农业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加快推进农业经营方式转变,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培育扶持力度,增强龙头带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