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工作计划 >> 民政工作计划 >> 正文
民政局开展理论学习整治计划

一、学习重点

1、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2009年理论学习的重中之重。要根据市委统一部署,切实抓好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积极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用先进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提升发展。

2、进一步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

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心组学习的长期任务。要坚持不懈地学习掌握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加深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领会和掌握,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要结合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精神,深刻理解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学深学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涵和根本要求,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的信心。

3、广泛开展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活动

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是一项抓好当前、服务全局的重要任务,要注重结合街道实际,切实把全会精神落到实处。要按照中央“全面、准确、深入”的具体要求,深入学习《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重点要深刻领会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的重要背景和重要意义,深刻领会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方针原则和总体思想,深刻领会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任务、重大举措和重大安排。

4、不断更新当代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新知识

广泛学习经济、政治、文化、法律、科技、管理、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及时了解和掌握反映当代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领域发展的新进展、新知识、新成果,不断提高领导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本领。

二、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强干部学习,提高干部队伍素质为宗旨,重点进行思想理论武装学习,目的在于提升干部队伍的执行力与操作力,为进一步夯实基层基础,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

三、相关要求

1、进一步完善学习制度。推动中心组学习的规范化、制度化、实效化。继续坚持各级领导干部调查研究和理论评比制度,结合贯彻落实市委十二届八次全会精神,引导干部围绕街道中心工作,下移重心,深入农村,抓宣讲、深调研、解难题、促发展。中心组成员要严格遵守学习制度,科学安排工作,妥善处理工学矛盾;干部在积极参加集中学习的同时,要紧密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认真开展自学活动。

2、进一步明确学习要求。干部学习培训实行定量考核的办法,以学分作为考核的计算单位。(1)参加中央、省、衢州及本市组织的轮训或专题培训,以培训计划(通知)、施教机构考勤及结业证书为依据,按实际参训天数每天登记2学分,累计缺课时间超过三分之一的,当期培训不计学分。(2)街道党政班子成员全年参加党工委中心组理论学习时间不少于24天,按实际参加次数登记学分,每参加一次登记2学分;一般干部每参加一次街道组织的集中学习登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民政干部宣传思想发展计划
       民政局经济服务发展计划
       民政局优化协调发展计划
       民政局农业创新发展计划
       民政局团委监督发展计划
       民政局优化市场监管发展计划
       民政局组织教育发展计划
       民政局计划
       民政办公室政务服务计划
       民政局十二五规划计划
     
    对县水行政执法调查与思考
    改进和完善机关党组织党建示范活…
    档案保密制度
    工会委员职责
    农机落实科学发展观经验交流
    有关诚信演讲材料
    党建论文浅谈科研道德
    畜牧信息化调查
    区经贸局解放思想整改措施
    乡镇行政总结范文
    科技局开展科技帮扶工作意见
    民政事业跨越式发展工作意见
    民政局创先争优工作报告
    财政局以评估促效能工作指导
    加强民政工作意见
    民政局年终工作计划
    民政局目标考核自查报告
    财政局家电下乡活动方案
    民政局安排救助计划
    市领导在民政会议上的讲话
    民政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