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产业定型转型为重点,着力推进经济保增促调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在加快发展中调整,在尽快成型中转型,扩张经济总量,提升产业层次,切实增强区域竞争力。
——做大做强工业。实施“115588”工业追赶计划,全年完成工业投资10亿元,新增亿元企业10家;新落地开工、新增规上企业各50家;新培育省级以上品牌企业等8家,确保工业总产值突破80亿元。推进产业集聚。集聚开发“一心五点”,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一园一业”产业集聚力度,促进新兴产业成型定型,争创“中国汽车空调零部件产业基地”,全年实现五金汽配产值21亿元、不锈钢加工产值6亿元;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引导企业内部合并、中外嫁接、技术改造,延伸产业链,壮大产业群,全年实现竹木加工产值22亿元、青瓷宝剑产值6亿元。加速产业提升。加快规模企业、千万元企业、亿元企业培育和企业集团组建步伐;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新建标准厂房2万平方米;鼓励企业创牌,推广企业管理信息化工程,确保50%的规模企业拥有自主商标,加快汽车配件检测中心建设;鼓励发展边界经济,加速形成总部集聚格局。深化企业帮扶。开展“暖冬行动”,采取“一帮一、月月评”的帮扶措施,全面落实《关于进一步优化环境服务企业的若干意见》和《关于促进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切实为企业解难帮困。
——做精做亮农业。继续按照“大力发展竹产业、提升发展食用菌、特色发展茶蔬果”的思路,建设全省乃至长三角地区绿色农产品基地。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加快生态产业优化升级。续建毛竹省级核心示范基地4000亩,提升改造低产低效竹林10万亩。建成食用菌生产标准化示范基地20个、示范村3个,标准化生产率达27 %。建成茶叶标准化示范基地10个、茶厂10家,培育金观音茶叶示范村10个,实现金观音茶叶产量与产值翻番。建设“万亩山地蔬菜核心区”和“西街千亩农业科技合作示范园”,建成商品蔬菜示范村、标准化示范基地各10个,实现商品蔬菜播种面积和产值翻番。建成万头生态畜牧小区1个、千头生态规模猪场10个,发展土鸡等特色养殖50户,实现生态养殖比重90%以上。大力发展木本油料产业,积极推进高产油茶种植。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加快香菇、灵芝、笋竹等产品系列开发;策划使用“*绿”蔬菜、“*金观音”茶等公用品牌,申报“*黑木耳”证明商标和“*灵芝”原产地域保护。推进标准化生产,新增无公害放心菜基地5个、农产品产地2个、农产品2个、绿色食品1个。加快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建成省级规范化合作社1家、*市级20家;成立行业协会1家。
——做优做新旅游业。按照“江浙之巅、剑瓷*”的定位,打造“山水生态游、剑瓷文化游、养生度假游”品牌,努力建设“长三角著名的生态旅游度假基地”,确保实现旅游人次突破100万。推进*山一期建设,加快官浦垟至大赛通景公路工程;完成白云岩景区提升工程并对外开放;启动**窑遗址保护工程,推进*村景观改造;加速推进香樟园五星级旅游饭店、宝剑文化创意基地、炉田瓯江民俗风情园、棋盘山城市休闲山庄等项目;完成昴山通景公路路基建设和4a级景区规划;做好*山旅游项目的前期工作。加强宣传营销,强化区域合作,拓展自驾游市场,打造“雁荡山—*山—武夷山”、“千岛湖—仙都—*山”等旅游线路。强化队伍建设,提高业务技能和服务质量。
(二)以激发发展活力为重点,着力推进项目双进活动
紧紧围绕项目引进和项目推进,开展“项目双进年”活动,破解瓶颈,激发活力,努力打造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