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信访投诉的调处工作,维护人民群众利益。认真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深入基层,破解难题,加强环境安全隐患的防范、排查和处置工作,有效化解各类环境矛盾纠纷,全力维护社会稳定,深入推进“平安*”建设,为创业创新、富民强市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强环境行政执法内部制约和监督机制,强化基础工作,深化“三查二调一收费”,建立实施环境监察日常巡查机制,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排污收费、排污许可等工作,健全环境保护听证、社会公示和新闻曝光制度,实行政务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加强执法基本功训练,规范现场勘察记录、现场笔录、证据收集、案卷制作及执法案卷,不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
六、加强环保能力建设,提高环保监管水平。
一是加强监测和监察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辐射环境、应急监测和自动监测网络建设。在继续加大对重点污染源监测的基础上,加强应急监测、汽车尾气等污染源监测能力建设。加大对实验室装备的投入,切实提高常规分析测试能力。加强环境监察机构装备建设,提高环境稽查监察执法能力。加强环境监察大队和基层站所能力建设,提高队伍素质,根据环保工作需要,配置相应的执法装备和必要的应急设施,进一步完善环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二是充分发挥环境在线监测监控系统的作用。加强环境监控中心和已建成的12家企业环境自动监测监控系统的运行维护,确保对重点排污单位排污情况的实时监控和整个系统的长期稳定运行。提高在线监控数据的使用效率,充分发挥在线监测数据在环境执法、环境统计、总量核算和环境科研等方面的作用。建立自动监测系统应急预警监测联动机制,按照上级统一要求逐步扩大环境自动监测监控系统和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的覆盖面。
三是加强基层环保机构和环保队伍建设。加强乡镇、街道生态环境监管站建设,加强业务指导,完善工作机制,配备必要设备,开展业务培训,充分发挥基层环保工作人员在加强本辖区环境监管和环保信访调处、建设项目环保初审等工作中的积极作用,使乡镇、街道环境监管站成为当地党委、政府生态环保工作的得力助手。加强环保队伍建设,高度重视年轻干部的培养,敢于压担子,促使年轻干部加快成长。不断加强机关“软实力”和“硬实力”建设,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力争环保科技人才培养工作有新的突破。
七、精心组织指导,圆满完成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工作。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颁发的《全国污染源普查条例》和《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通知》精神,按照1月4日国务院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电视电话会议和全市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工作动员大会要求,健全污染源普查机构,制定普查方案,落实普查人员,保障普查经费,认真做好普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坚持全面调查,科学普查,依法普查,保证质量的原则,加强组织协调,加强部门分工协作,搞好宣传动员,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确保污染源普查顺利推进,认真查清全市各种污染源的数量和分布、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和排放去向,全面掌握各类污染源基本情况和状况。对普查数据进行认真梳理、深入研究,建立重点污染源档案和污染源信息数据库。把普查污染源与健全环境统计体系、监测体系、评价体系结合起来,以这次普查为契机,建立更加科学的环境统计制度,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科学、翔实、全面的环境信息。
八、深入学习十七大精神,加强思想政治和党风廉政建设。
十七大报告把环境保护摆上了重要的战略位置,首次阐明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理论。明确提出要使“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