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度增加”的原则,充分利用省市人才网络平台,重点引进中医、烧伤等重点学科建设所需的高层次人才和影像、卫生管理等紧缺专业人才。加快推进学科带头人、业务骨干和优秀卫生管理人才培养,加强岗位管理,实行评聘分开,着力提高人力资源使用效率。二是开展三大活动。开展“大培训”活动,紧紧依托“*卫生人才培训中心”基地和邵逸夫医院培训实习基地,分别采取市区联合办班、省区联动合作的形式,引入上海复旦大学和省、市大医院高年资专家及美国密西根大学师资力量,分卫生管理、全科诊疗、公共卫生管理三个班次,积极培养高素质骨干全科医生,进行为期三年的培训。开展“大比武”活动,在系统内继续全面深入开展“一月一比武”、“一月一主题”的岗位技能大比武,通过大比武提高医护人员的整体技术水平。开展“大考试”活动,深入开展以“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主要内容的三基知识考试,努力做到“一季一考,人人过关考”。三是深化名医强科。按照“选准优势、错位发展”的思路,坚持名医带动、强科拉动,大力扶持培育特色专科和责任医师团队,力争培育市级名中医和市级强科各1个,对获评的名医强科,继续给予资金资助、独立设置“名医工作室”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坚持科研促动,认真承办完成与社区卫生服务密切相关的“代谢综合症诊断标准”、“中医药烧伤救治”、“中医药救治糖尿病足”等3项部、省级科研课题,扎实推进其它3项市级科研课题和23项区级科研课题,努力实现创立一批特色专科、服务专科,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造就一批名医的工作目标。来源于:
(四)推进省级卫生强区创建,着力在服务内涵上求提升。
通过创建活动,夯实工作基础,完善工作机制,提升服务内涵,带动卫生工作整体提升。一是健全四全服务理念。全面推行“全人、全程、全面、全科”的社区卫生服务新理念,不断提升社区责任医生团队广度与深度。在运作上,进一步深化社区责任团队“动态式、网格式、契约式、定制式”的四式化管理模式,切实提升服务品质;在内容上,以创建“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活动为载体,大力推进“名老中医+地道药材”进社区工作,合理规划中医网点,积极培育中医药特色站点,推广中医适宜技术,深化中草药配送机制,让居民群众享受到便捷、优质、价廉的中医药服务。二是推进卫生项目管理。总结闸弄口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慢性病项目化管理经验,在全区范围内逐步推开对高血压、糖尿病等重点慢性病的项目化管理新模式。建立“家庭、站点、中心和上级医院”的“四站式”慢性病服务链,实施慢性病管理服务规范流程,变专家坐诊为专家会诊,努力提高高血压和糖尿病人的有效控制率,切实提高居民群众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认可度和满意度。三是优化医疗质量管理。以管理促规范、扩内涵、增品质,继续深入开展医疗管理年活动,严把人员资质与医疗技术“准入关”,加强民营医疗机构监管,大力推行“临床路径”管理,全面实施医疗质量持续改进计划,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加强医患沟通,确保医疗安全,提升服务质量。四是实施健康促进行动。全面深化重点慢性病预防控制三年行动计划,力争实现35-55岁年龄段高血压、糖尿病控制和建档率50%。结合“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和“相约社区健康行”活动,继续深化“一坛一台”健康宣教平台,促进城乡居民群众的健康素质全面发展。全面提升农村二次改水和改厕质量,新增二次改水受益18000人次,新增三格式无害化户厕所1500座,比例达86%以上;力争新创4个区级改厕示范村,继续保持全市领先水平。以“一镇一街一品”精品亮点培育为载体,扎实推进健康社区(村)、健康街区和健康单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