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工作计划 >> 工会工作计划 >> 正文
职业教育机构工作计划

要引导教工加强思想政治修养,确立主人翁的姿态和胸怀全局的意识,群策群力地参与到学校的民主管理与监督工作中。工会还要为“进一步重视和满足教师参政议政的意愿”、“真正做好校务公开、阳光操作”创造宽松环境,充分落实教工的知情权、参与权、意志表达权和民主监督权,真正使校务公开工作落在实处、教工满意,并转化成学校跨越发展的动力。

三、明确工会工作职责,维护教工切身权益

工会是一个群众性的组织,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开展群众工作。校工会要配合党总支,做好学校和谐与稳定工作,而前提之一是教工的权益不受侵犯。所以,校工会要借非义务高中阶段实行绩效工资的东风,主动参与学校的分配制度改革和考核方案的制订或修订,参与对申报职称教师的考核等,配合学校党政做好组织实施工作。要继续做好“有难大家帮”的互助互济工作,对家庭生活确实困难的教工,工会要及时地给与热情的帮助和解决,要把教工的切身利益放在首位,要“想教工所想,急教工之急”,从而维持校园的和谐与稳定。同时,还要继续开展“三关心”行动,真正关注教工的工作和生活,帮助教工解决思想、情感和生活等方面面临的困惑、困难等问题,要通过对教工的尊重与支持、对教师的真切关心与帮助解决教工的民生问题,要把好事办好办实,并拓宽为教工办好事办实事的渠道,如要借高中阶段实行绩效工资之际,制订客观公正、切实可行和教工满意的考核方案,消除人为制造矛盾和对和谐校园建设的不利因素,共创学校发展与教工获益的双赢局面。

四、开展寓教于乐活动,促进教工身心健康

基于部分学生缺少良好的素养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给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带来较大的外来压力,加上教师自身的种种内在压力,导致一些教师的身心易出现疲劳现象。为帮助教师构建健康的内心世界,校工会要大力发挥工会群众组织的优势和充分发挥体艺中心的功能作用,结合教工的兴趣与爱好,组织教工利用业余时间经常开展一些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如乒乓球、台球、羽毛球、网球、篮球等比赛。通过有益身心健康活动的开展,帮助教工消除工作带来的疲劳,调整心态,减轻教工的身心压力,确保教工把充沛的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学中,以此推动学校在四星创建成功的基础上,再次实现跨越性的发展。

除此之外,工会还要做好女工委工作,关心女教工的工作与生活,帮助她们克服工作生活上的困难,提高她们的自信,为她们搭建展示自信和成功的舞台;对还没有加入工会组织的青年教工,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帮助他们在自愿的前提下加入工会组织;要加强工会自身建设,不断学习工会先进理念,用于指导工会工作,提升工作标杆,打造创新型工会组织等。

总之,工会工作头绪多、事情杂,尤其是工会干部自身的教育教学任务繁重,要确保工会工作的有序开展,工会干部务必要淡泊名利、甘于奉献、敢于作为,要在上级工会和校党总支的有力领导下,团结教工,共同进步、共同提高,为学校实现跨越发展而努力。

附具体计划:

八月底--九月份:

1.完成第一学期工会工作计划;

2.庆祝第二十七个教师节;

3.做好献血报名工作(指标18人);

4.宣传和学习“学规范、强师德、树典型、展风采”主题教育内容;

5.做好“树师表、献师爱、铸师魂”主题教育活动的第三、四阶段工作

6.开展“我为安全献一策”合理化建议活动(9月15日前结束);

7.迎接镇江市总工会对我校申报“江苏省模范职工之家”验收工作。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没有了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年德育计划
       学校开展德育争星夺标活动的通知
       小学德育计划—学小教科德育计划
       小学德育纲要
       德育管理—浅议德育渗透于学科教…
       年德育半年计划
       年德育少先队半年计划
       教育系统德育计划
       教育局年德育计划
       教育文体局德育计划
     
    医院医疗卫生服务实施方案
    竞聘学校办公室主任演讲辞2
    公司上半年财务个人总结
    会议邀请函企业界
    震撼陕西公益行全程报道
    母亲节演讲稿3
    煤矿安全演讲词安全是人生对爱理…
    计生委员会计划生育意见
    卫生局加强医院药剂科管理总结
    竞职演说学校教导主任
    学前一年义务教育工作方案
    校园中医常识教育活动方案
    群众主题教育活动方案
    宣传学习教育活动方案
    提高中学教育质量工作意见
    农村幼儿教育发展工作报告
    开展教育活动工作方案
    应急管理科普教育工作方案
    农村党干部远程教育工作意见
    教育卫生调研报告
    工会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