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大德育工作者必须转变思想观念,改进工作方式。具体就是实现四个转变: (一)面向现代化的改革开放时代,学校德育观念和内容要向现代型转变。 德育工作者要解放思想、提高素质,将学校德育目标纳入素质教育的整体目标,德育工作要着眼于提高人的素质、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德育教育要依纲靠本,不断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凡超越中学生接受能力的德育内容要坚决压缩,凡已过时的道德观念要大胆更新。德育工作者要有广、博、专、深的知识储备,有健康的人格,有角色的艺术,要善于捕捉时代信息,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观念和智能 素质,如时间观念、效率观念、竞争观念、开放观念、信息观念、法制观念、开拓精神、创新能力,引导和激励学生不迷信盲从、不墨守成规、独立思考、创造进取,重视和发展学生不同的个性爱好、特长,注重学生的 行为规范、伦理道德的修养教育和人格教育。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分层要求,加强德育教育的层次性、针对性,使其更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 (二)建立、健全德育教育基地,强化德育实践,促使德育方式向开放式转变。 市场经济全新的社会背景,使学校德育教育已不能囿于传统的封闭式教育方式,德育的开放性已成为潮流。必须引导学生走向社会,正确地认识社会,让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才能提高学生的判断、分析能力。学校要充分利用本地的德育资源,因地制宜地开辟校外德育基地,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传统教育基地、社会实践基地、军事训练基地、学习雷锋基地、劳动锻炼基地等。走出去,组织学生进机关、到工厂、下农村、走市场,进行社会调查,开展实践活动;请进来,请老前辈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请模范人物对学生进行 成才教育,请企业的厂长、经理介绍市场经济的知识,请民警、交警同志进行法制教育、公民意识教育和交通安全教育等。特别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的负面因素,如腐败现象、拜金主义等,通过社会热点问题的讲座和讨论形式,提高学生的社会“免疫”能力。 (三)建立和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教育网络,保持德育工作向社会化转变。 新时期的德育工作已不能局限于学校的范围,必须纳入社会大体系,全社会都要重视、关心和支持学校德育工作。通过弘扬社会正气、振奋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为学校德育教育营造一个奋发向上的 精神氛围;学校、家庭、社会要配合教育,协同作战;以“家委会”、厂校、警校挂钩等多种形式,拓宽德育教育渠道;学校党、政、工、团、年级、组、班主任、科任教师齐抓共管、步调一致,形成多元化的格局,使新时期德育工作有地位、有形式、有措施。 (四)优化德育形式,变灌输型为渗透型,保持德育方法向个性化、民主化、多样化、综合化的趋势转变。 处于改革开放时代的青年学生,思想情绪的变化快、起伏大,过去单调呆板的德育方法已不能适应时代的 需要,失去了往日的效应,德育必须讲究方法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当前受青年学生欢迎的德育方法主要有: 一是情景陶冶法。学校努力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人际环境,在“无言、无求、无形”的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到感染。如升旗礼、校园文化周、校运会、文艺汇演、校庆纪念日、校史教育、文明礼貌月、教师节尊师活动月等。 二是榜样示范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德育教育中,通过树立中学生熟悉的,甚至是身边的先进模范人物的形象,能使抽象的伦理道德、人生价值、道德规范形象化、具体化、人格化,以个性培养个性。 三是行为训练法。学校的德育过程,一方面要坚持对学生的灌输教育,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