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党当村干部”等四种发展途径只可选其一的情况下,绝大多数农村青年首先考虑的是经济利益,87.1%的人选择了“入党当村干部”以外的其他三条发展路径。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然而这部分人员又正是我们当前发展农村党员的重点对象。因此,对这一部分农村青年,应当大力引导他们“富而思源”、“富而思进”,抓住他们要求进步、渴望提升自身形象和提高自身社会地位的愿望与动机,加强思想教育,进行及时的劝勉,鼓励他们不断向党组织靠拢。此外,也要注重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号召力和凝聚力。例如,实施“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工程,建立起一支“双强”型党员队伍,使广大群众真实地感觉到党员和群众就是不一样,提高党员的地位,增加党员身份的吸引力,等。
通过培养和“引进”,努力使尽可能多的农村党员都具备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资本”与条件,使我们党的先进性越来越多地在广大农村中显示出来。
(二)建立健全党员权利保障机制,激发广大农村党员的光荣感与自豪感
实施以人为本的党建方针,应当切实注意到党员本身性质的双重性:党员既是一定程度上受共产主义思想影响的“政治人”,同时也是普通的自然人,每个党员都有“受到尊重”的潜在需要,都有“自我实现”的潜在追求。这种需要与追求经过适当的引导,就有可能成为他们保持先进性的动力。
笔者曾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参加过一次关于农村“两委”干部思想状况的调查活动。当时,所在地区村干部的所谓“经济待遇”,是每个月补助4元。用村干们的调侃说法是,“还不够一条烟钱”。我们还听到这么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村干部的父亲要求其儿子马上辞去所谓的干部职务,否则就要分家。原因是当村干部耽误了不少农活,甚至于连种下的菜都没时间去卖而烂在了地里——“你一个月的补贴还抵不过烂掉的一篓菜钱”。当然,这位村委主任后来没有辞职,他还是说服了自己的老父亲。问及当村干部的动机,接受调查的村干部们没有豪言壮语,他们很诚挚地对我们说,“我们之所愿意当这个村干部,是觉得它是一个发挥自己才干的好机会,同时觉得当村干部可以提升自己的社会形象和社会地位。”无须讳言,在当前农村,无论是当村干部,还是做一个党员,“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仍然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动机。因此,要建立农村保持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应关注这一动机的表现,应通过支持和保障农村党员的应有权利,来不断增强广大农村党员的光荣感与自豪感,从而激发起他们当先锋做带头人的内心原动力。
例如,据报载,湖北省郧西县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障农村普通党员享有真正的权利,明确了无职党员对村里重大事项决策的参与权、对村组干部变动的建议权、对村务公开的监督权、对农户意见的反映权,以及本人开展为民服务活动的自主权等方面的权利,坚持村内重大问题让党员“先知道、先动员、先行动”的“三先”原则,形成了尊重党员民主权利的运行机制,激发了广大农村党员发挥作用的持久热情。这都是切实可行的做法。
(三)找准抓好主题实践活动,为广大农村党员发挥先进性提供“抓手”和“舞台”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不少农村普通党员不清楚从哪些方面发扬先进性,不清楚怎样体现先进性,因此影响了其作用的发挥。还有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对党员的要求“一刀切”,要求所有党员在每一个方面都样样带头、无私奉献,使一些党员感到力不从心,以致丧失了信心与热情。因此,保持和发挥广大农村党员的先进性,必须注意找准具体的活动载体,把党的先进性要求与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