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重点,着重于发掘广大党员的内在动力,其实也就是以“人本思想”作为指导,解决将“要我做”转化为“我要做”的问题。
三、构建农村党员先进性动力机制的几点设想
何为动力机制?依笔者愚见,凡是能够激励起人们的信心和决心、能够激发起人们积极性的一切制度、手段以及方式方法,都可以视为动力机制的内容。简单地说,建立健全农村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应当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抓好发展新党员工作和党员教育培养工作,提升农村党员素质,壮大农村党员队伍,为保持先进性提供坚实的组织基础
打铁先要自身硬。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是品质、能力、行为的统一体。其中,品质是核心,能力是基础,行为是体现。党员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首先自己要有这么个素质,要有能力当得起先锋,做得成模范。
而据调查显示,当前农村党员队伍的状况不容乐观,呈现出“三偏一低”现象。“三偏”指年伶偏大、文化偏低、数量偏少,尤以前面两“偏”最为可忧。“一低”指整体素质不高,能力低下。据浙江省衢州市2003年的调查,农村党员队伍中,45岁以下为34.7%;46岁以上的中老年党员为65.3%,占了将近三分之二,党员队伍老化十分明显。一些老党员甚至于无法正常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文化程度上,初中以下学历为83.1%,其中6.9%是文盲。文化水平低下,相当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党员的信心与积极性。不少农村党员民主意识差,参政意识不强。从查阅的“三会一课”记录簿看,每次召开党员大会时,党员到会的人数比例都不高,仅为65-75%,到会党员发表意见的更少。党员普遍存在着科技水平低,“带创”能力不强的弱点。据该市所进行的调查,10.7%的群众认为,身边的党员工作能力与非党员没有区别;10.6%的群众认为仅有个别党员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与此同时,还有9.3%的党员处于生活特别困难状态,这部分党员可以说属于“自顾不暇”,很难期望他们能发挥出多大的模范带头作用。
从党建的一般性规律来说,一个地区的党员队伍素质与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存在着一种正相关关系。相对而言,经济发达地区的党员队伍素质,要比欠发达地区的党员队伍素质高一些。衢州市属于经济较发达地区。由此可见,上述农村党员队伍的“三偏一低”状况并非个别的现象。
要改变这一状况,一是要抓紧对现有党员的培养与培训,强化素质优化机制,增强其发挥作用的本领。要建立健全以村党员活动室为基础、以乡镇党校为主阵地、以县委党校和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为龙头的三级培训网络,对党员分类进行政策理论教育、技能性教育和示范性教育,切实提高他们的素质与能力,从能力素质上保障党员持久发挥作用。二是要加强培养和发展新党员的工作,输入新鲜血液,改善队伍结构,增强壮大队伍。鉴于当前农村党员队伍素质状况以及教育培训条件,这后一点显得更为重要与迫切。
当前,在发展农村新党员工作中,普遍存在的两大问题是:“入不了”和“不想入”。 “入不了”属于客观障碍,比如,个别农村党支部书记私心较重,怕能人、年轻人上来抢了自己的位子,因而“压苗保位”,人为地给要求入党者设置障碍。还有一个是家族、宗族和派性势力严重,形不成一致意见,难以确定发展对象。对于“入不了”的障碍,可以采取组织诫勉和通报批评,进行思想教育以及派驻驻村工作队做深入细致工作等方式,求得解决。“不想入”属于主观方面的原因,这一思想在回乡知识青年、妇女以及农村生产大户、专业户、经济能人等群体中表现较为明显。据浙江省衢州市2003年的调查,在“发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