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纲要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加快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步伐,迅速改变农村面貌,提高农民生产水平和生活质量,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根据中央和省、市的有关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订本实施纲要。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举措。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顺应“两个趋向”,明确提出要继续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近年来,我县农业经济持续发展,农村各项事业不断进步,农民收入逐年增加,但是相对于快速发展的城镇,农村发展滞后的矛盾比较突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缓慢,一些地方农村基层组织软弱涣散。这些问题直接制约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在全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的实现,严重阻碍和谐新野的建设进程。我们必须站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摆到重要战略位置,进一步确立工农互动、城乡一体的观念,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和各项事业建设,推动城乡和谐发展、共同进步。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深化农村改革的新探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农村收入分配关系和农业经营体制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农业结构调整的内涵和农业的增长方式也在相应转变,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所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都对进一步推进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的农村综合改革提出了迫切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继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和农村税费改革后,解决农村问题的又一个重大战略举措,其实质是对城乡、工农关系的再调整,是对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大变革;核心是通过积极稳妥地农村综合改革,配套完善相关制度,消除制约农村发展的深层次体制障碍,推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我们必须通过各个领域的改革创新,进一步推动农村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的调整,促进农村社会生产方式、农民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现代化,实现农村大发展,面貌大改观。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新途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通过工农协调推进、城乡共同发展来解决“三农”问题。我们既要从“三农”本身寻找思路,更要跳出“三农”,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研究对策;既要大力挖掘农业和农村内部的潜力,又要在农业和农村外部寻求途径;既要从当前出发采取尽快见效的具体措施,又要着眼于长远寻求治本之策;既要着眼于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又要加快改革步伐,解决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走出解决“三农”问题的新路子,形成城乡互动互促的良好局面,进一步激发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和农村繁荣。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当前,我县农村改革、发展、稳定进入了关键时期。全县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457美元,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了一个新的战略起点。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稳步推进,初步形成了特色产业集群。农民收入增势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