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是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实践科学发展观,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中心,突出改善生产、改善民生、改善环境三个重点,着力实施防洪保安、农村饮水安全、小型农田水利、水土保持等工程建设,不断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各方积极性,逐步建立与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适应的农田水利工程体系。
二、工作目标和建设任务
年度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主要目标是解决20万人的饮水安全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1平方公里,整修堤防20公里,水库岁修和除险加固17座,修建小型抗旱水源工程3349处,渠道防渗55.5公里,发展节水灌溉面积31.45万亩,新增恢复改善灌溉面积90万亩。
(一)饮水安全工程。以群众为主体,以政府为保障,以市场为依托,充分发挥三者的积极作用,按照农村饮水安全型的要求,规模化发展,标准化建设,受益户参与,专业化管理,有效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 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采取“二五”工作法(两制”即集中采购和县级报帐制度。严把“五个关口”即规划设计、工程质量、施工队伍、材料设备和检查验收)扎实工作,加快进度,全年解决20万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按照国家《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建设管理办法》要求,配合环保、卫生等部门,合理确定水源保护区和工程管护范围,加强水质监测,确保让群众喝上放心水,提高群众生活质量。
(二)节水灌溉工程。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建设节水型农业为目标,以提高水的利用率和效益为核心,加快实施以管灌和渠道防渗为主的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探索建立“用水双控、计量到户、节奖超罚、民主管理、市场激励、群众参与”节水管控模式,逐步实现输水管道化、渠道防渗化、果树微喷化、大棚滴灌化、管理现代化的农业节水灌溉体系。全年完成节水灌溉面积31.45万亩,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
(三)灌区建设工程。按照“两改一提高”要求,大力开展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末级渠系改造工程建设,不断深化灌区管理单位体制改革,完善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参与灌溉管理的社会机制,积极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逐步建立健全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政事分开、管理科学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重点抓好冶河、绵河两条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与信息化工程建设及计三渠的农业综合开发节水改造项目,全年完成干支渠防渗55.5公里,清淤沟渠867.25公里,改善灌溉面积7.5万亩。
(四)水土保持工程。开展重点小流域治理项目建设,采取工程、生物、耕作等综合措施,建设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实施生态修复,加强封禁保护,促进植被恢复。加大“四荒”治理开发力度,重点实施梯田、小型蓄水引水、沟道坝系和造林整地等工程建设。加大监督执法力度,严厉查处项目建设人为造成水土流失的违法行为,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水土流失面积151平方公里。
(五)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按照《 市 年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规划》依托国家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现代农业、农资综合补贴和市级小型农田水利项目,重点抓好以高效节水、灌区末级渠系改造、小型水源为主要内容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创新“民办公助”机制,完善“一事一议”制度,规范建设程序,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
(六)防洪保安与抗旱水源工程。以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河道综合整治建设为重点,依据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