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工作计划 >> 学校工作计划 >> 正文
学校教育科研打算

写读书笔记,把自己的读书心得及时进行整理,以摘抄、随感、反思等多种形式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提高阅读的效果。

3、坚持学习:浓厚校园科研氛围

让理论学习成为我们教师的一种需要、一种行为、一种时尚。我们坚信,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是必定能够更新观念,促进反思,修正行为,增强底蕴的。

(三)规范管理,提升科研品位

1、继续做好《农村小学生个性化学习策略研究》课题的实施工作

2、各个学科学年组要一如既往地认真领会学校的主题研究意义,在此基础上,实施好本组的小课题研究。

3、本学期各个学科学年组要务必组织好本组人员完成课题研究所需的过程材料。具体做好以下工作:(1)组织本组人员对你组所研究的课题进行一次论证,进一步明确研究的目标、重点、路径和研究的分工,并制定出本学期本组的教研活动计划;(2)写出课题研究的案例;(3)写出课题实施的过程方法;(4)写出课题实施的阶段总结(教研活动总结);(5)四十岁以下教师每人写出一篇有关课题研究的论文。期末形成一份完整的课题研究材料上交备案备查。

(四)督促笔耕,多出科研成果

1、根据上学期我校评选优秀教研组的考核标准及细则,对教研组的工作基本上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任务。每一位教师要根据自己组内的研究课题、研究目标,找准实施新课程的切入点,多学习、多实践、多思考、多动笔、多投稿,相信会取得更丰硕的成果。

2、本学期还将认真组织好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科研竞赛活动,树立自信,激活潜能,促进发展,做好教科研成果的总结和推广工作。

(五)注重实践,开展校本培训活动

本学期将进一步抓好校本教研培训活动,注重校本教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注重层次性、多元化、师本化,坚持“名师引领、同伴互助、自主发展”策略,坚持“缺什么培训什么、需要什么学习什么”的原则,采取指导式培训、座谈式培训、自学式培训、课堂式培训、讲座式培训等多种形式,扎实开展富有我校特色的校本培训活动,全力推进教师专业成长。

1、校本培训的重点

(1)加强教研组建设,积极开展教研组活动

本学期,各个教研组要组织实施好学年组长引领,骨干教师示范,其他人员跟进的组内校本教研活动。各教研组要以“同上一节课”为主要内容,以专题学习、教案设计比赛、说课比赛、课堂实践、评课研讨、反思交流等为具体实施内容,紧密结合教科研课题研究,以科研促教研,真正挖掘综合教研的内在潜力。要以期中为界,上下半个学期各组织一次系列活动,各组长要开拓创新、精心组织、认真落实。活动要能促使教师对教学的各个方面都进行思考和实践,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活动中各种竞赛评比,要坚持实事求是,务实求精,避免应付了事,要通过活动使本组教师真正得到提高。本学期的教研组评比,要把活动的实施情况作为考评的重要依据。

各教研组在期初计划中,要对活动有规划和安排。在活动开展过程中,要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要保证每位教师能深入参与活动。要积极探索活动过程的优化途径和方法,认真总结经验,迎接市写作体及州写作体校本培训研讨活动。活动的场所不一定非要在多媒体,可自由选择地点,在本班或是借用其他班都可以。重在参与锻炼和提升。

(2)务实地抓好集体备课,开展好备课组活动

要认识集体备课的本真意义,正确处理集体备课和日常自用教案两者的关系。集体备课更要体现其教研意义,要以切口小、目的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学校女生部学期打算
       校党支部学年规划
       校教务处打算
       学校团委作部署
       小学学校部署
       学年德育部署
       学校秘书处部署
       学校图书馆部署
       中学工会下年部署
       小学生环保教育教学打算范文
     
    新任村官就职演讲
    防治口蹄疫应急企划方案
    劳保局廉政勤政报告
    十一五社会保障专项要点
    小学深化党支部发展计划
    党委党组织抗旱救灾思想汇报
    共青团乡第八次代表大会上报告
    市环保局开展树立科学发展观建设…
    银行团员演讲当代央行青年精神标…
    电子商务毕业设计指导书
    学前一年义务教育工作方案
    校园中医常识教育活动方案
    群众主题教育活动方案
    宣传学习教育活动方案
    提高中学教育质量工作意见
    农村幼儿教育发展工作报告
    开展教育活动工作方案
    应急管理科普教育工作方案
    中小学校舍收费优惠实施意见
    加强春季学校安全管理工作意
    学校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