柱行业,吸引企业总部基地落户,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培育优势支柱产业集群;进一步完善企业税收超目标奖励政策以及工业企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品牌发展奖励扶持政策,健全工业经济高速、高效、优质发展的政策激励机制,促进工业大投入高产出,努力提高工业经济的创税能力。二是加速城市化进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主动承接成都市辐射功能,提升城市对外形象,加大市政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力度,加快郫筒、红光、犀浦城市中心片区整体联动和重点镇、新市镇建设步伐,为第三产业优化升级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认真落实扶持第三产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积极发展以商业、房地产业、休闲旅游业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加速农业产业化,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围绕都市农业发展重点,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和行业布局,建设规模化产业基地;创新产业化经营方式,鼓励和扶持龙头企业和集体经济组织自主创新,延伸产业链条,增强发展和带动能力。
(二)坚持依法征管,大力组织收入,确保圆满完成全年财政增收目标
坚持依法征收,加强管理,是确保收入目标完成的重要措施。一是深化预算县镇共编改革,科学分解落实收入增长目标,发挥预算对组织收入的监控调节作用,实行收入目标计划管理,强化预算的约束力,努力实现收入均衡增长。二是财税部门密切配合,深入基层,认真研究财源税源结构、纳税对象、征管范围变化等情况,拓展纳税空间,建立税收管理高效、税源监控严密、纳税服务完善的征收体系,强化整体运行,提高征管效能,确保应收尽收,实现税收稳步增长,努力提高税收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三是强化综合治税机制建设,建立征管联动系统,完善并落实协税护税激励政策,调动各镇组织收入的积极性。四是进一步挖掘非税收入潜力,拓展非税收入空间,坚持资源市场化培置,提高政府资源性收益,结合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有序合规的增加政府非税收入。
(三)坚持公共取向,深化公共财政体系建设,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努力建设“民生财政”
坚持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关注并改善民生,促进协调和谐发展,是今年乃至今后财政支出管理的着力点。一是加大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事业投入,既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最大限度地创造公共服务产品,逐步实现城乡居民享受公共服务均等化。二是加大教育、科技投入,确保教育、科技投入“法定增长”。三是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投入,认真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引导社会资金更多地投向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领域,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综合开发、农村扶贫工程以及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城乡均衡发展。四是加大社会保障投入,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农民养老保险,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救助体系,解决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五是在保工资、保运转的基础上,按照建立节约型社会、节约型政府的要求,科学核定财政供给标准,强化约束机制,降低政府运行成本,加强公用经费管理,集中财力投向促进城乡协调和谐发展和改善民生领域。
(四)坚持制度创新,按照“收支分类”要求,进一步深化财政改革,提高财政运行效能
坚持制度创新,深化财政管理制度改革,是建设“透明财政”、提高财政运行效能的基础。一是推行政府预算收支分类改革,促进依法理财、科学理财、民主理财,构建“透明财政”管理框架。二是进一步深化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