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适应农民生产与生活需求的金融产品与金融组织创新,缓解农民贷款难。三是着力支持农业生产和农村长远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实行以工带农、以工投农、以工改农的办法,走以工办农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支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鼓励从国外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与良种;支持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省级新增水利资金主要投向与农民生产生活直接相关的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采取“民办公助”和设备招标方式,支持农村电灌站建设;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对丘陵山区开发项目,突出支持重点产业和重点项目。不仅要有“星星”,更要有“月亮”。推进投资参股经营,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吸引信贷资金等社会资金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四是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社会管理的重心在基层。要按照省政府农村综合改革部署,大力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为新农村建设和农村长远发展、长久稳定提供体制保障。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合理调整乡镇政府机构,改革和整合乡镇事业站所,乡镇机构编制和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启动第二批乡镇机构改革试点,试点范围为:苏州、宿迁全市,其余省辖市各选1个县(市、区);巩固“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今年务必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全额上划县级管理,从财政体制上与乡镇脱钩;以增强基层财政保障能力为重点,完善县乡财政管理方式改革,推进苏南等经济发达地区财政集中收付;推动乡村债务清理化解工作。按照“摸清底数、明确责任、分类处理、逐步化解”的要求,锁定旧债,严控新债。优先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化解责任主要在地方,省财政将研究鼓励地方积极化债的办法。
第二,以支持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解决民生问题,最根本的要靠发展经济,最直接的要求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要把更多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一是支持教育优先发展均衡发展。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为社会弱势群体改善处境和优秀者胜出提供有效的途径。省级初步安排教育支出79.7亿元,增加13.73亿元,增长20.8%。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在全省范围内全面免收义务教育学杂费。巩固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成果,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基准定额。从今年起,归并免收学杂费补助标准和财政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公用经费基准定额提高到小学每生每年230元、初中每生每年350元。落实发展民办教育的扶持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兴办义务教育;按照“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支持发展职业教育。重点支持示范专业建设、骨干学校建设和师资培训项目,支持专业门类齐全、设备水平较高、优质资源共享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支持实施技能型紧缺人才培训计划工程,推进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省属中专校属地化管理;支持提高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促进高水平学科群、重点实验室、重点研究基地建设。依托高校科研力量,推进产学研结合;完善从小学到大学的贫困生资助机制。提高大学生助学金标准,扩大贫困生资助面,完善助学贷款政策。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在校的困难学生给予生活费补助。增加对高中贫困生的资助。切实保证各阶段学生不因贫上不起学、不因贫退学。二是支持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医疗卫生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也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要坚持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质,坚持政府主导与引入市场机制相结合。省级初步安排医疗卫生支出25.27亿元,同比增加4.53亿元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