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省委、省政府部署,结合面临的新形势,*年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省党代会和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充分发挥公共财政职能作用,推动“三发展”,落实“四优先”。新增财力保重点,调整存量促发展,加大在新农村建设、教育、就业再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科学技术、公共卫生、社会治安、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等公共领域的财政投入;实施促进就业再就业、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财税政策;增强公共产品及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完善公共财政制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全省一般预算收入初步安排1900亿元左右,增长15%;一般预算支出初步安排2300亿元左右,增长15%。各级财政部门要围绕社会建设、经济建设和制度建设,抓紧梳理和完善近几年来出台的财政政策制度,加快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财政社会政策体系、公共财政经济政策体系和公共财政收支管理体系。
(一)围绕社会建设,注重以人为本,加快健全公共财政社会政策体系。
努力让全省人民从财政收入增长中得到实利,从公共财政政策中得到实惠。加快完善“三农”、义务教育、社会救助、救灾、社会保险、医疗卫生服务、就业、职业培训、妇女儿童保护、人口政策、残疾人福利保障、退伍军人安置、老年人权益等社会政策,实现财政发展导向由物质化向人本化、发展指标由单一性向全面性的转变。
第一,强化支农惠农的财税政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贯彻“予得更多、取得更少、放得更活”的基本方针,坚持做到重心下移、财力下倾、精力下沉。省财政初步安排“三农”投入210亿元,比2006年增加30亿元。一是支持推进新一轮农村五件实事。省财政安排38.25亿元专项资金,比上年增加17亿元,增长31.8%。重点支持:农村道路通达工程,改造4000座小农桥;农村教育培训工程,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年学杂费和对贫困生免费发放课本,重点帮助苏北苏中农村中小学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培训240万名农村劳动力;农民健康工程,支持实现大病统筹全覆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口覆盖率达到92%,改造改建200个乡镇卫生院;农村环境整治工程,疏浚县乡河道土方2亿立方米和村组河道土方1.4亿立方米,新建6万处“一池三改”户用沼气,支持财政转移支付县和血防重点地区农村改厕;农村文化建设工程,支持经济薄弱地区建设132个乡镇文化站和新增农村有线电视用户90万户。改革投入机制,更多地通过“以奖代补”、项目补助等办法引导和激励。二是完善促进农民增收的财政政策。落实富民优先的方针,重点致富农民,保证农民得的实惠高于去年。加大财政涉农补贴力度。增加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落实农资综合补贴政策,探索建立粮食综合补贴制度,粮食直接补贴规模在现有基础上保持相对稳定,继续执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稳定农民种粮收益;支持“千村万户帮扶工程”。找准切入点和项目,能缓解经济发展“瓶颈”,切实带动农民致富。继续实行“菜单式”扶贫方式,增加扶贫小额贷款担保资金规模,帮助低收入农户发展生产;支持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把农业保险与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规模经营结合起来,优先鼓励“大户”参保。省财政对苏中苏北开展农业保险给予保费补贴,对苏南给予一次性奖励;支持有积极性的地方探索农村土地流转的有效机制。引导农民保留口粮田和蔬菜田,将责任田向规模经营者集中,取得土地出租收入和打工收入;研究探索建立资金回流农村机制、农村担保机制和政策性支农贷款风险补偿、分担及转移机制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