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仍然十分突出。 二、我县“十一五”时期财政改革与发展面临的形势 “十一五”期间,我县的财政经济面临着较好的发展机遇。表现在国家新一轮的扶贫开发力度不断加大;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为我县加快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开工,“十漫”高速公路的建设,使我县有可能得到较多的政策倾斜;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支柱产业的兴起,有利于我县招商引资工作的开展。 “十一五”期间,我县的财政经济发展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黄姜产业受市场因素的影响,价格直线下滑,在一定程序上制约了这个产业的健康发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在产生一系列积极效应的同时,又将带来移民安置、土地淹没、环境保护、抬高产业准入门槛等突出问题;产业结构过于单一,地方经济发展受市场影响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社会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政在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上,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同时,影响财政改革和发展的负面因素在短时期内还难以消除。财源结构单一的状况亟待改善,地方企业生产经营还有诸多困难,财政减收增支的压力仍然很重。 三、我县“十一五”时期财政改革与发展基本思路 我县“十一五”时期财政发展战略,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财政改革和发展的全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方针,正确处理财政与经济发展中速度、结构和效益的关系,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优化发展环境,壮大财源基础,建立起稳定、持续、快速的财政收入增长机制。转变财政职能,按照财权和事权对称原则,构建公共财政保障机制,提高统筹兼顾和协调发展的能力,提高财政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以人为本,突出重点、深化财政改革,整合财政资源,强化财政监督,推进依法理财,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确保实现财政收支平衡,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加大财源建设力度,切实做大财政蛋糕 一是充分运用财政政策,积极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在不断优化环境,促进各类所有制经济发展的同时,用足用好国家财政在促进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方面的政策,国债转贷资金、高新技术产业及特色产业发展的政策,引进外资的政策等,引导生产要素的配置,鼓励各类经济实体的自主发展,支持招商引资工作,不断改善郧西投资环境。二是改进财源建设方式,增强财政发展后劲。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利用财政无偿扶持、基金投入、财政贴息、间歇资金投放、信用担保等手段,支持新型工业化建设和企业技术进步。在整体推进医化、水电、汽配、食品、建材五大工业的基础上,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医化、水电、食品三大工业财源,努力把我县建成全国的“医药大县”、“水电强县”和“马头羊基地县”。努力提高工业化水平,形成以工为主、工农互补的财源建设格局;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大农业产业化发展力度,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增强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加快农村小康建设步伐;积极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优化产业结构,鼓励其做大做强。支持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物流业、旅游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不断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进一步拓宽经营城市资源领域,对城市的土地资源、空间资源、无形资产等,凡适宜于市场化运作的,都可以进行经营管理。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按市场化运作模式经营城市。 通过加大财源建设力度,确保我县财政收入从2009年起的五年间,年均增长15%,到2010年收入总量达2亿元,增长幅度与同期gdp增幅基本同步。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从2009年起的五年间,年均增长15%,到2010年达到1亿元,一般预算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