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加强税源管理。要结合税收管理员制度的进一步推广,继续加大征管质量考核力度,积极探索建立新型的征管质量考核体系,不断提高征管的质量和效率。
3、继续完善发票管理办法,加强对发票领、用、存情况的监管,简化发票购领手续,规范代开发票的管理。加大发票稽核评估力度,不断强化以票控税。逐步扩大税控收款机使用范围,在“十一五”期间基本普及应用税控收款机。
4、规范税收征收管理业务流程,不断拓展纳税服务领域,提高纳税服务质量和水平。全市地税系统要按照构建和谐征纳关系的要求,以优化纳税环境和提高税法遵从度为目标,完善纳税服务制度,规范纳税服务的内容、方式和方法,提高纳税服务水平。进一步加强纳税咨询辅导工作,帮助纳税人掌握税法知识,熟悉办税事宜。实行申报纳税“一窗式”管理,推行涉税事项“一站式”服务,切实方便纳税人。深入落实文明办税“八公开”,推行“阳光作业”,杜绝“暗箱操作”。完善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包括征税信用、纳税信用相结合的税收信用体系,推进税收诚信建设。积极推进和规范12366纳税热线服务,加强税务网站管理。继续大力推行多种申报和缴款方式,方便纳税人缴税。坚持礼貌待人,文明服务,努力营造和谐融洽的办税氛围。定期征询纳税人意见,加强服务质量考核评价。
5、提高数据分析能力。要重视收入统计分析与科学预测,建立科学实用的税收预测模型,应用统计科学中相应的分析工具,搞好分行业、分税种的税收分析,实现经验型预测与定量分析预测相结合,准确把握经济发展的整体态势,科学判断税收增长趋势,建立健全适合地税实际的税收预测体系和收入预警体系,指导组织收入工作。要利用数据库,加强宏观税负和税收弹性分析,对不同地区、产业、行业和重点税源企业的税负水平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分析各主要税种、税目收入增长与相关经济指标之间的弹性,查找薄弱环节,为科学化管理提供依据。
6、全面开展纳税评估工作。结合税收实践不断改进评估方法,逐步完善纳税评估指标体系,建立和完善纳税评估模型库。通过纳税评估,掌握纳税人情况、税源现状和发展趋势,为加强税源管理提供有力支持。全面实施以审核纳税申报真实性和准确性为主要内容的纳税评估制度;充分运用纳税人的申报纳税资料和社会相关涉税信息,形成纳税评估指标体系,建立科学实用的纳税评估模型,提高纳税评估准确性,使纳税评估成为强化日常管理、实现智能选案、做好信用等级评定的重要基础。年全面实现“人机结合”式的纳税评估。
7、创新税收计划管理。以强化税源管理为基础,运用先进统计分析手段,形成多元化计划管理方式,提高税收计划管理水平。创新计划分配方式。加强区(县)纳税能力测算,科学测定税收区域结构和分配比例,为合理分解任务、下达计划提供可靠依据;创新计划执行控制。建设能够完整反映税款运行全过程的税收计会统核算系统和收入动态可视化监控平台,提高收入核算管理精细化水平和税收预警的参考指导作用,为税源监控、过程控制、任务调配提供数据支持;创新收入分析手段。 “十一五”期间,要认真总结近年来税收计划管理上的成功经验,进一步试点从税收量的指令考核向税收量的指导考核和征管质量考核相结合的综合考核模式。为税收收入考核模式的进一步完善积累更多的经验。在计划编制上进一步完善“基数+因素+经济增长率”的方法,增强税收计划的准确性。
8、加强税(费)种管理。认真贯彻落实流转税“以票控税、网络对比、税源监控、综合管理”的十六字方针和营业税按行业网络化的管理思路,建立完善行业管理办法,提高营业税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