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工作计划 >> 年度工作计划 >> 正文
中学廉洁文化进校园第二期活动计划

指导思想。“十个一”主题活动承载着中华优良传统插上了坚硬的翅膀飞遍了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1、每日一宣传。广播站开通“廉洁修身”专栏,每天用5分钟时间宣传“廉洁修身”的内容;校园网开通“廉洁文化进校园”专栏,充分占领宣传阵地,营造了廉洁文化的强大声势。

2、每周一动员。动员学生当好一名廉政小卫士,负责监督班务公开(班干评选、评优评先、班费收支),关注校园动态(校风校貌、校长信箱的反馈、执勤评比的公开),树立廉洁先进典型。学校、年段分别召开动员会,把廉洁理念带进校园;动员每个学生确定一句廉洁格言作为自己的人生座右铭。

3、每月一墙报。设立廉洁文化进校园展示平台与廉洁文化宣传教育长廊共计24个版面,让24个版面似一本每天都打开的书供全体师生课外阅读,似每天早晨和煦的阳光普照校园,使廉洁理念渗透着到学校各项工作以及进入学生和教职工心脑。

4、每季一影片。组织学生观看廉洁教育影片,选择反映建国以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涌现出来的先进个人或先进事迹,从正面教育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领导。既推进廉洁文化进校园的进程,又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占领了广泛的思想阵地。

5、每月一专题。政治课上围绕弘扬传统美德,努力提升学生的现代教养,尽量采取形式多样的课堂模式,让学生充分感悟,寻找到人生的真谛,进而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此外,语文、历史等文科课堂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的进行学科渗透。

6、每季一警示。制作“廉洁修身”格言警示牌。学校环校路、综合楼一层及校园生活区制作三个格言警示区,宣传标语、格言警句、廉政风范上墙,通过对校园环境的布置,达到文化熏陶作用。

7、每学期一班会。学生利用假期完成德育实践作业,通过收集廉洁格言、廉洁故事,整理出一份发言稿,班主任精心设计活动方案,各班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提高廉洁意识,其他老师深入班级积极参与,推进师德建设。

8、每月一活动。百人现场书画比赛,书廉洁长卷,画倡廉蓝图;演讲比赛、故事会,营造讲廉洁、比诚信的氛围;感恩励志报告会,重建道德,抒发真挚的情怀,鼓励学生把爱大胆说出来;校园十佳歌手大赛,唱响敬廉崇洁、诚信守法之歌;广场音乐会,弹指挥间轻扬廉洁清风,彰显青春魅力;征文比赛,生活感悟,德之根本。

9、每季一体会。利用“五一”、“十一”长假期间,引导学生走进社区,参与社区服务,进行人物专访,倾听长辈的教诲,寻找人生的真谛,感悟廉洁自律的生活追求。

10、每年一读本。让学生参与廉洁教育课外读本的编写,形成回馈社会的优良品德。

三、实施途径及活动原则

1、与民族精神教育相结合。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在开展廉洁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中,围绕大力弘扬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培育师生廉洁品质。

2、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在校内挖掘、拓展德育阵地,开辟廉洁修身文化长廊,设置环校路、宿舍区警示灯箱,搭建展示平台、丰富宣传长廊,布置展览馆,让名人格言成为精神食粮,廉政风范成为学子学习的榜样,书画作品给人艺术享受,营造学廉、思廉、议廉、护廉、保廉的氛围,进一步提升师生的廉洁意识。

3、与校务公开规范相结合。积极推进廉洁从政、依法治校,成立校务公开监督小组,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状,成立廉洁小卫士小分队;努力构建“阳光校园”,将涉及教师、学生、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村计划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
       工商局计划
       药监局总结及计划
       妇联计划
       市妇联计划
       市容管理局城市管理计划
       市房产管理局计划
       教导处计划
       教导处计划2
     
    小学校食品卫生调查工作汇报
    初中班主任计划
    国土部门下半年规划
    和谐社会专题讲话
    旅游局景区改造规划意见
    我同邮储共成长征文浅谈县邮政局…
    出口收汇网上核销管理办法试行
    基层银行业监管队伍作风建设调查…
    安监局发展矿山安全整治总结
    维护大多数人利益的政策就是民主…
    提高中学教育质量工作意见
    中学生辅导教学站规划建设意
    规划局加强廉洁自律工作安排
    党校加强廉洁自律和节约工作
    中学学籍管理实施工作意见
    总理和中学师生的交会流
    中学教职工代表大会研讨稿
    古今清正廉洁小故事
    县实验中学创建平安校园纪实
    中学致学生家长一封信
    年度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