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职工可以参加一个或多个小组进行学习。我们还采取走出去、请进来,聘请专家指导,与职工座谈、所长、室主任轮流授课、每周召开技术交流会等方式改进学习方法,确保学习效果。围绕公司生产经营形势、任务,所领导利用每月的生产讲评会,对职工进行形势任务教育,搞好职工的动态思想分析,认真宣讲上级下发的各种宣传教育材料,使广大职工做到“三知”,即知上、知已、知不足,使职工能够较快地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增强职工责任感、压力感和危机感。
以管理局开展的“数字油田”活动为契机,建立了研究所信息主页,搭建“钻井液信息平台”,积极开展“数字泥浆工艺研究所”活动,初见成效。目前,通过网络平台,研究所可以与国内外知名公司、大专院校、钻井液同行实现技术资源共享。
2、工作生活上体贴,解除一线技术人员的后顾之 忧。我们先后投资上百万元,为一线技术人员改善了全部住井房,配备了彩电、冰箱、微波炉、vcd;为技术骨干配备了便携式计算机等工具,并自主研制开发了高科技钻井液专用软件,为一线技术人员创造了良好的科研工作环境。建立了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等活动场所,丰富了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先后为2名技术人员解决了夫妻两地分居问题。做到逢年过节,班子成员都到一线慰问技术服务人员,在百里油区内组织开展技术人员家属上井探望活动,大力倡导凝聚一线、关心一线的温馨活动,受到一线职工的欢迎,有力的稳定了一线职工队伍,他们纷纷表示一定要齐心协力,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公司的发展增光添彩。
3、工作上放手,给年轻技术干部提供用武之地。对技术人才,我们大胆放手使用,积极营造技术人员勇挑重担、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在吉尔吉斯斯坦的马平528井的施工中,中石化青年岗位能手何兴华同志带领攻关小组通过全面论证、科学安排、合理施工,在无任何可借鉴经验又无法及时与家中联系的情况下,面对地下复杂情况,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完成了第一口井的施工任务。对刚毕业不久的新技术人员,通过选课题、交任务、压担子等方式,促使他们早日成才,目前像王海军、武伟华、吴晓文、郭祥鹃等毕业两三年的同志已能在新疆、海上独立顶岗。我们还坚持在入党、评先、 选模、晋级、评职称等方面向一线技术人员倾斜。先后从技术人员中发展党员16名,选聘干部11人,推荐到二级以上的专业技术拔尖人才5人,优秀青年知识分子6人,公司评选的各级先进技术人员占90%以上。
4、实施人才战略,树立“以人为本柔性管理”新理念,职工技术素质不断提高。 坚持以人为本,柔性管理,从建立完善教育机制、激励机制、创新机制入手,大力营造持续学习的浓厚氛围。针对职工文化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我们与石油大学、山东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高等院校进行广泛交流与合作,积极搭建学习平台,加大教育培训力度,重点加强项目管理、英语、国际贸易、钻井新技术等方面知识的培训,培养造就一批既掌握新工艺、新技术,又具备一定现场实践经验的人才,形成人才的合理接替和储备。本着“三优先”(即外语、计算机、技术过硬)的原则,通过实行项目组负责制、选送学习培训、奖励拔尖人才和优秀青年知识分子等措施,加大人才培养、使用和激励力度,营造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目前,全所有攻读研究生的4人,攻读本科生的12人。拥有一大批造诣精深、实践经验丰富的钻井技术专家和管理人才,为提升核心竞争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随着研究所新分配来的大中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