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工作计划 >> 年度工作计划 >> 正文
油田创建行业一强材料

低渗透穿漏水平井

    4)、我国第一口欠平衡水平井:王云平1井

    5)、我国第一口全部采用国产工具施工的短半径水平井:河90平1井

    6)、我国第一口全部采用国产工具施工的开窗侧钻短半径水平井:盘40-41侧平1井

    7)、我国水平位移最大的水平井:埕北21平1井

    8)、目前亚洲垂深最深的水平井:东河1-平2井。
    2、依靠过硬技术,拓宽发展空间。 “唯有利器在手,才敢下油海擒龙。”研究所主要领导时时处处带领全所技术人员冲锋在科研生产的最前沿,针对现场实际需要,不断研制开发新技术、新项目。全体职工都牢固树立起了有市场才有效益,有市场才有发展的观念,依靠先进的技术,积极巩固、抢占油田内外市场,不断拓宽泥浆技术服务领域,寻找新的增效点。

    从2000年至今,在硬件方面不断加强科研攻关力度,2002年-2009年先后投资300多万元购买了高温流变仪、激光粒度仪、荧光测定仪、高温高压动态污染试验仪等先进的仪器实验设备,为科研项目、现场技术服务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凭借我们过硬的技术,生存发展空间不断在扩大。根据市场和甲方的需要,我们最新研制的《双保型钻井液完井液体系的研究与应用》和《强抑制性水基钻井完井液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两个项目,为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中,双保钻井液完井液体系是我们针对新疆塔里木探区的地层特点和环保的特殊要求而研制开发的新型钻井液体系。塔里木地区十余口井的推广应用结果表明,该体系能有效抑制泥页岩水化、膨胀、分散和运移,起到了稳定井壁的作用,具有无毒、可生物降解等特点,符合环保要求。“双保型”正电钻井液体系获得甲方高度评价,认为其真正实现了“保护环境、保护油气层”的目的,完全可以满足塔里木地区对钻井液的特殊要求。《强抑制性水基钻井完井液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则是针对胜利油田的郑王等难动用区块的开发,研究开发的一种能够适应强水敏储层的水基钻井液完井液体系。该体系抑制包被能力极强、具有较高的携岩能力、理

想的防塌效果、较好的润滑性和抗污染能力,既能够满足钻探工作的需要,又能很好的保护油气层。到目前为止,现场已施工70多口井,取得了较好的增油效果,与油基泥浆相比平均每口井可节约钻井液费用(40-50)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得到了甲方高度认可,达到了甲方预期的目的要求,同时进一步显现了泥浆公司在难动用区块大规模开发中所具备的技术实力。

从2002年初到现在,中石化的几口重点探井如安参1井和河坝1井在现场施工中,多次发生钻井工程事故,井下情况极其复杂。研究所临危受命,中途接手了这两口井的钻井液现场技术服务工作。依靠公司集体力量,住井工程师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优势,顺利完成了钻井工程事故的处理,使两口井起死回生,精湛的技术和优质的服务赢得了甲方的高度赞誉,进一步拓宽了外部市场的服务领域。在外部市场开拓上,我们也取得了新的进展, 2002年6月我们与美国edc公司签订埕子口断块czk2井的泥浆技术和处理剂供应承包服务合同,成为泥浆公司第一份不经中介机构与外国石油公司签订的承包合同。可循环泡沫技术在该井的成功应用,充分证明了泥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林业科技推广加快林业经济发展
       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打造板栗经济强…
       突出重点强化管理积极开展争创青…
       广州市参加国际花园城市评选陈述…
       
       对提拨干部考核材料
       工商局二00五党建规划
       认真开展增强团员意识主题活动
       山东大学服务省会济南计划山东大…
       公务员试用期总结
     
    党委与军医大联合办医工作方案
    做好评选表彰先进党支部优秀共产…
    治旱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统计局推行效能政府自查汇报
    坚持科学发展观切实提高执政能力…
    大公中学创建绿色学校计划
    供销公司双文明建设自查总结
    纪念红军长征70周年征文艰难道路
    书记人大闭幕时会议的讲话
    区政协办公室主任述职报告
    卫生部门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方
    创建电子政务管理办法
    国家级果业示范园创建工作安
    创建诚信企业实施意见
    日光温室创建政策扶持工作意
    创建中医药示范县工作方案
    创建新农村示范点补助方案
    移民新村创建工作方案
    开展基层组织创建年活动方案
    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创建工作意
    年度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