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工作计划 >> 年度工作计划 >> 正文
重点推动实施女职工素质工程建议

关于着重推动实施女职工素质提升工程的几点意见
集团各成员单位工会:
    为全面提升集团公司女职工的整体素质,充分发挥女职工在推动工程总公司实现三大奋斗目标和两大历史性转变中的生力军作用,集团公司工会女职工委员会决定,在全公司女职工中进一步推动实施素质提升工程。为推动该项活动的全面开展和深化,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女职工素质提升工程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女职工素质提升工程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力推进《中国**工程总公司女职工工作“十五”发展规划》和铁总女职工委员会关于《实施女职工素质提升工程的指导意见》的落实,坚持从本单位实际出发,大力培育和弘扬“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引导广大女职工树立自主意识和发展意识,帮助女职工增强学习、应对、竞争、决策和创造的能力,通过自定目标、自我承诺、自我加压,在思想情操、科学文化、技术业务、管理水平、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在积极投身总公司跨越式发展的伟大事业中,努力实现自身素质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开展女职工素质提升工程的总体目标是:建立开发女职工人才资源的保障机制,优化女职工成长成才的社会环境,为女职工的发展和进步寻求政策和法律上的支持,为各类女性人才不断涌现和充分发挥作用奠定坚实基础;倡导终身学习理念,形成全员学习、全程学习、团队学习和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氛围,满足女职工多层次的学习需求,鼓励中、高级女技工一门精、多门通,鼓励女职工接受多学历、多证书、多技能的继续教育,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竞争能力,创新能力。力争在三年内使女职工思想道德素质有较大提高,文化、技术结构发生质的变化,身体和生活质量有明显改善;在领导干部、专业技术骨干、工人技师中女性比例有所增加。

二、女职工素质提升工程的主要对象和素质要求

根据工程总公司跨越式发展的实际,按照女职工从业范围,年龄结构及不同层次、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素质的要求,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分公司管理人员和基层项目部管理人员,侧重学习企业管理知识,提升参政议政能力;科技人员和从事勘测、设计、施工的工程技术人员,侧重学习科学技术及业务知识,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从事电焊、钢筋、车、钳、刨、铣、机修等生产一线的女职工,重点学习本职岗位专业知识,提升岗位竞争能力;从事后勤服务岗位的女职工,重点是出色完成本职工作,不断提高岗位技能,提高文化层次和服务水平。

三、开展素质提升工程的主要方法和途径

1、创建群众性学习活动载体,构筑女职工学习平台。针对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不同层面女职工群体的特点,找准提高女职工素质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充分利用各类职业学校、职工学校、培训机构、职工之家等阵地,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载体,寓学习于工作中,寓教育于活动中,为女职工学习创造条件,吸引女职工群众广泛参加,通过学校教育培养、企业岗位培训、个人自学提高等方式,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和企业单位的发展需要,借助各种形式和载体,科学规划,做好职业教育和岗位培训工作。要面向基层,立足班组,大力开展技术创新、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技能竞赛活动,推动企业重视和加强女职工技能训练,激发、调动广大女职工获取知识、更新知识、提高技能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深入开展女职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中学最新最新学年第一学期计划
       认真做好外派组团招商规定
       小学秋五年级班务计划
       街道开展新阶段新发展大讨论活动…
       州局办公室计划要点
       检察院办公室
       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指南度
       职能部门hse职责实施计划
       hse职责实施计划
       矿务集团地面变配电所及井下机电…
     
    公司年会祝酒辞
    司法局发展民政法制教育会讲话
    人代会镇政府报告
    民族特色带进机关当做重大事来完…
    工商局加强经济服务总结
    林业检查站站长竞聘报告
    社区加强创新教育交流材料
    乡镇干部争先创优演讲稿
    悼词祭母文
    市长督查工业主导型镇乡新农村
    乡村中医药重点工作方案
    重点项目建设活动方案
    搞好年度重点工作计划
    实施流域重点治理工作方案
    支持重点工企业发展工作方案
    重点工作百日攻坚指导意见
    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指导意见
    乡镇目前重点工作报告
    食品安全重点工作方案
    推动大学生村官流动工作意见
    年度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