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深入调研、广泛走访,*认为,*村最需要的是发展,但*村的发展必须是让群众长远受益的发展,不能盲目的发展,特别是对引进的企业一定要围绕“农”字做文章,让群众能从中受益。为此,他决定从三个方面着手推动*村的发展:一是转变党员、群众的思想观念,增强科学发展意识;二是尽快制定发展规划,找准发展路子;三是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转变少数村民“小富即安”甚至“不富也安”的思想,*及时组织村干部、“大包干”带头人等到华西、大寨等名村参观学习,回村后开展“*怎样快发展”讨论,寻找差距,统一思想,转变观念,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常说,以前的*人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睡大觉,捧着“第一村”的金招牌还富不起来,是*让我们开阔了眼界,转变了观念,找准了发展路子。
*村群众的发展热情被激活了,*立即和村“两委”班子带领群众认真研究制定发展规划,确立了“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加快设施建设,发展旅游业;跳出*求发展,着力办好工业园”的发展思路,并制定了详细的工作任务和目标。20*年,村里依托已有的80亩葡萄示范园,成立“优质葡萄种植协会”,聘请农技专家传授栽培技术,通过党员的示范带动,壮大了葡萄特色产业,还办起了葡萄文化旅游节,现在,*村有90%的农户种植葡萄,面积达600多亩,人均增收2000元。20*年,村里引进粮油食品发展有限公司,采取“订单”方式,与村民签订小麦种植、收购协议,并积极吸收村民到企业务工,村集体每年也可增收10万元。几年来,*县*钢构有限公司、*市杨帆医疗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合肥禾味食品有限公司等一批企业相继落户*,促进了*村快速发展。
作为“全国十大名村”之一的*村,每年到村里参观考察的游客络绎不绝。如何做好旅游文章、增加村民收入成了*心里常常考虑的问题。他多次召开村“两委”和群众代表会议研究旅游开发事宜,多方争取建成了“大包干纪念馆”,并依托纪念馆和农家茅草屋、村民文化广场等旅游休闲景点,拓展旅游项目,开发旅游产品,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村民吴广德在*的帮助下率先卖起了花生、黑豆、麦粒脆饼等旅游小食品,每天净收入100元以上,群众看到了甜头,自发地做起小买卖,还办起了“农家乐”旅游,为游客提供娱乐、食宿服务。
为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多方筹措资金,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修通了村级水泥路,对村庄进行绿化、亮化;修复了自来水和广播电视等设施;兴建了党员活动室、卫生服务中心和档案室;翻盖了122户房屋,48户村民搬进了住宅新区。物质生活上去了,村民对文化教育提出了新希望。为鼓励村民做好下一代的教育培养,在*的提议下,村里专门设立“教育基金”,哪家孩子考上大学,专科奖励3000元,本科奖励5000元。在村里组织开展“好婆婆、好媳妇、文明示范户”评选活动,组建了腰鼓、花鼓表演队,兴建了图书阅览室、文娱活动室,每周还用党员现代远程教育设备在村民文化广场放起了露天电影。去年夏天,当村民围坐在广场观看北京奥运会开幕盛况时,都说:“还是沈书记想得周全,还是这样聚在一起看热闹!”*村得到快速发展,20*年,*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600元,是20*年的2.87倍。*村党委副书记李梦元说:“他心里装着*,一门心思让村子富起来。”
“群众没想到的他都能想到,他就是我们的亲人”
*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心里始终装着群众,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来*时,*有两个村民组,其中一个是东南面的大严村民组,村民住房条件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