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工作材料 >> 事迹材料 >> 正文
三村移民建设事迹材料

;    三、变瓶颈制约为促进因素
     集镇建成了,距县城也仅有16公里,但咫尺天涯,却使**变成一座“孤城”,路的问题又突出地暴露出来。“公路通,百业兴”,公路如果得不到修建,**仍将是“穿着华衣嫁穷郎,兴奋一时苦终生”。**之所以贫穷,除了淹没之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公路的制约,为了变瓶颈制约为促进因素,县委、县政府以及**乡党委、政府在没有一分钱的情况下,通过争取项目、沿线群众投资投劳、干部职工捐款、在外老乡援助、工程队垫支等办法筹集资金350万元,高标准修建连接县城与**的库区公路,成为**及其他毗邻的库区村镇经济发展的“救命稻草”,加速了产业开发,促进了产品交易,实现了群众脱贫,群众感激党和政府的温暖和关怀,亲切地称这条路为小康之路,并立石篆文矗立在路旁。
     四、变低效作物为观光农业
     集镇建了起来,公路也修通了,在其他产业尚未发展起来时,群众主要依赖生存的仍然是土地,但有限的岗坡薄地又能为群众提供多大的空间和支撑,带住这一问题,县乡聘请有关专家和技术人员到**实地“把脉会诊”,认为沙质土层适宜发展以花生为主的种植业和以柿子、杏李为主的经济林业。在科学的指导下,**村决定摒弃传统低效的农作物种植,大力发展以花生、柿子、杏李为主的高效经济作物和经济林,并将发展定位于观光农业。目前,花生种植规模达到3000多亩,年产60万公斤,产值200多万元,成为**的重要支柱产业;种植日本大叶柿3000多亩,并与日资企业上野忠株式会社签订了长期供货合同;种植美国杏李500多亩、美国红提100亩,全部进入盛果期,年收入可望超过1000万元,这些不仅仅是**村群众“钱袋子”鼓起来的重要因素,而且将成为**人扬眉吐气的观光绿色长廊。同时,利用库区特有的水资源发展养殖业,投资500万元建成拦水大坝,拦蓄水面400亩,养殖珍稀水产品10余种,年产值达150万元;投资70万元的拦水大坝工程也即将启动,3年后年产值将达700万元。这种养殖也与观光娱乐、休闲垂钓结合在一起,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五、变第一产业为二三产业
      如果说第一产业能够使**摆脱贫困、走上富裕的话,那么真正使**经济快速、健康、持续发展的将是二三产业。有两大优势,一是地毯加工业。**素有地毯编织的传统,全村60%的农户从事这一产业。新村建成后,立足这一优势,县乡合理引导,相对集中,形成了连片规模。目前,加工户达到180多家,织工达到近千人,其中80%来自**、**、**、**等周边县市,年产地毯3000多平方英尺,产值达80多万元,与相距3公里、远近闻名的地毯专业村——**形成了“姊妹集镇”。二是旅游开发。**旅游资源丰富,有碧波荡漾的鸭河库面,有数千亩网箱养鱼的特色景观,有人文古迹**和**庙遗址,距县城也仅有25分钟车程。为把这些资源优势变成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县乡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扶持旅游业的发展,产生了良好效果。目前,投资25万元的**码头已投入使用,投资50万元的龙泉旅游度假村已建成别墅7栋,可同时接待200人就餐,已发展农家乐12户,一批游船、快艇、冲锋舟、脚踏船、划桨船也相继投入使用,水上游乐活动快速发展起来,成为节假日休闲放松的好去处。仅今年“五一”期间,就接待游客50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财政局党支部抗旱先进事迹
       卫生许可与量化管理相结合材料
       农村公路巡查材料
       教育事业事迹材料
       水利科公务员优秀事迹材料
       饭店服务先进事迹
       税务稽查局助理调研员事迹材料
       煤矿队长个人材料
       工会先进集体事迹材料
       青年岗位能手个人事迹材料
     
    交通企业春运会议发言
    与区青年企业家协会会员见面时讲…
    竞聘银行会计部结算科经理职位演…
    机电专业大学生社会实习总结
    民政局加强失业再就业发展意见
    小学庆六一国际儿童节活动串词
    信访领导责任追究制细则  
    审计科科级干部竞聘演讲
    学校迎评促建演讲稿
    让党旗高高飘扬先进性教育活动侧…
    移民搬迁安置管理办法
    移民搬迁安置工作要点
    做好工业移民工作计划
    移民新村创建工作方案
    农场移民新村建设工作方案
    工业移民实施管理办法
    移民局工作交流
    移民局200年党风廉政建设计划
    移民安排建议
    20年县委移民规划管理意见
    事迹材料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