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之乡”县的西南部、脚下的郭大寨乡网村,是一个集边远、贫困、落后的少数民族聚居村。村里聚居着勤劳的彝族支系俐侎人,是全乡唯一的一个俐侎人的聚居点,俐侎人占全村总人口的80%以上,因此,各方面都相对比较落后,是历年来郭大寨乡的重点帮扶对象。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改革春风不断吹拂,在村党支部的统一领导下,网村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成为郭大寨乡的一匹“黑马”。每当人们提及网村的发展变化时,就不能不提到网村党支部书记。
提起的名字,网村群众无不交口称赞。他1971年从部队复员回来,就立志把青春和智慧献给网村,30多年来,虽然村干部待遇差,工作艰苦,但他不计个人得失,全身心地投入在村组工作上。为此,他多次被市、县、乡党委、政府授予先进个人、优秀党务工作者、劳动模范、基层党支部书记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他领导的村两委班子多次被授予先进党支部、先进单位、先进集体。,网村被全国绿化委员会评为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也连续当选了四届县人大代表,其先进事迹刊登在《省人大》(第7期)、《新世纪科学发展优秀文库》、《日报》(3月30日第2版)。
结合村情制定发展思路
网村在人们的印象中是山高、贫穷、边远、落后的民族地区,交通闭塞,人民生活贫困。如何使全村摆脱贫困、奔小康,作为全村的领头雁,一直在思考和探索。他深知,山区要脱贫奔小康,一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二要从实际出发,科学谋划,合理发展,山区的希望在山、发展在山、致富在山。只有念好“山”字经,在“山”字上作文章,才是全村的出路。为此,他带领全村人民,深入摸底调查,掌握第一手材料,然后进行规划布局,形成全村“抓教育、打基础、调结构、建支柱,全面实施‘九二工程’,到2024年末,实现‘五个一’”的经济发展思路。“九二工程”是指发展两千亩茶、两千亩泡核桃、两千亩皇竹草、两千亩人工造林、两万棚竹子、两万株大葫芦梨、两万株桃子、两千亩木瓜花椒、两千亩高稳农田;到2024年,实现“五个一”:粮食一百万公斤、总收入一千万元、一个本科生、一个研究生、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以内,实现粮食生产科技化、林茶规模化、畜牧市场化、教育法制化、风俗特色化。<br>工作中,他把网村退休回家的乡村干部集中起来成立了一个党小组,充实村级党组织力量,为发展全村社会经济,带领农户、村干部、小组长到本县凤山镇安石村参观“三村”建设,虚心请教。为推广农村农业科技、科学种植,他带领全村小组长到核桃林小组参观林业发展示范点,学习利用科技、科学种植,规模示范,管理有制。为提高贫困农户居住条件,积极响应国家扶贫号召,积极动员30户农户进行茅草房改造,其工程完成率占全乡首位。为改善办公条件,在县级补助2.5万元资金前提下,他带领全村人民进行村公所改造,砖混结构二层,建设面积200多平方米。发动群众创办公益事业,实行“一事一议”,自筹建设资金,积极协调、联系,使村公所建设圆满完成。
密切联系群众热情关心他人疾苦
个别群众对他说:“支书,包干到户各干各,自家之外管不着,你何必操那么大的心呢?”。他回答道:“我是共产党员,要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我不能忘记群众,更不能做有损他人利益,有害他人幸福的事。”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村里有个叫李顺才的孤寡老人,无依无靠,生活不能自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前,按照俐侎人的风俗习惯,他一直轮流在社员家吃“转饭”,每户吃几天,家庭联产承包制之后,有的群众打手势叫他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