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安排布局及整地育苗等项工作,由于当年工作任务较重,一干就是三个月,期间没有回过一次家。为此,有人说我傻,也有人说我太认真,也曾受过父母多次指责和妻子的抱怨,但是令我特别高兴的是当年我们就选育出闻名三秦的线辣椒“8212”品种。
大家得到了安慰,妻子同样也露出了一张笑脸,从此她更加支持、理解我的工作,使我树立了足够的信心和勇气,并全身心投身于育种研究工作之中。1987年春季,就在“8212”新品种迅速推广之时,单位要安排我去另一个乡镇蹲点。当时,庄老师和村考虑到事业发展的需要,坚持留我在原基地工作,面对这种情况,我便辞掉了原单位工作,继续留在了辣椒基地,我的经济来源只能靠每月从村上领取70元的生活费维持着,但我仍没有放弃事业。由于长期奔波劳累,我患上了面神经麻痹,但我仍白天坚持在田间往返辣椒行间工作,晚上扎针、煎药治疗,直到深夜,长达四个多月,吃苦耐劳的精神,扎实的工作作风和认真的工作态度,赢得了县乡党组织和群众的好评。1987年1月我在基地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时参加了团省委召开的“农村青年治穷致富经验交流会”,并作了大会发言。1988年我又被县农业局聘请为县聘农技员,在县农技中心继续从事辣椒育种、技术推广和试验基点工作,使我渡过了难忘的1987年,也就是这一次重大的转折点,使迅速成长并在事业上得到了快速发展。按照育种目标与要求,在连续试验与科技成果转化的基础上,我又开始了辣椒育种的第二个阶段杂交育种,这项工作对育种者来讲,不仅要全面了解每份材料的特征特性,而且在配制杂交组合时还要考虑父母本杂交时的亲和力以及f1代中所表现出明显的优势互补特性,这不仅要有科学求实的认真态度,而且还要有顽强的毅力。7月初正是辣椒的盛花期和杂交授粉的黄金时期。我亲自带领工作人员穿梭于辣椒行间,首先对他们进行培训,规范操作规程,再安排好每个人的杂交组合和田间的位置,自己不仅要亲自操作,同时还要抽时间不停地检查指导,以及安排和准备好当日工作的方方面面。杂交工作必须像姑娘绣花一样精细,操作时用力过猛会损伤花器,工作不细致导致去雄不彻底,形成假杂果,因此工作期间必须一心一意,全神贯注地先对母本植株疏理,接着用镊子去掉雄蕊、套袋,对其消毒后再继续做第二朵花,第二天又去掉隔离袋,将父本花粉轻轻授予母本花朵的柱头上,再套上隔离袋或棉球,挂上标记,并注明组合、杂交日期等,如此反复进行。
7月份的气温常常高达30℃以上,“三伏”天辣椒地里的酷热程度可想而知。高温及田间潮湿的环境,真像蒸笼一般,蹲在地里作业时间一和就会浑身淌汗,酷暑难耐,一般每天分中午和下午进行,完成当日预定工作量需要七、八个小时。时间长了我感到腰酸腿疼,眼冒金星,口干舌燥,稍站一会,伸伸腰,松松气,透透风,接着又干,中暑了晚上挂点液体、吃点药,第二天照常工作。每年开花期仅此一项工作就是二十天左右。第一年由于高温干旱,杂交花朵1000多个,结果实际仅收获杂交果38个,经过连续六年选择、分离和纯化,1988年选育出了早熟、抗病、高产、优质“8819”线辣椒品种,实现了我省乃至全国理想株型辣椒新品种的愿望,使育种家渴望的紧凑型品种得到了实现,短短二年间“8819”辣椒品种便在全市推广普及,推广辐射到全国26个省、区和东南亚五个国家,同时引起了日本、韩国、台湾种子商的关注。据不完全统计,“8819”辣椒新品种累计净增产值38亿元,创汇2.8亿美元,节约防治病虫害投入6亿元,从而使陕西线辣椒生产贸易由全国排名第八位,跃居第一位,种植面积由30多万亩,增加到100多万亩,年出口量由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