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他就能看出来,光听打雷的声,他就知道是在哪个方向;电灯闪几下,他就能说出哪个地方有雷能作出如此准确的判断,吕清森凭的就是“有股钻研的劲儿”。吕清森文化程度不高,刚参加工作时,甚至连字都认不全,还得师傅手把手地教。资料多了,不认识的字也多了,他就让家人帮忙把资料内容用录音的方式转记下来,硬听硬背。至今,他已记下了20多本工作笔记。这些因长期使用、边缘已经破损的笔记本上,有不少只有他自己才知道意义的符号:“有些是用来替代不会写的字,有些则是为了方便记忆。”此外,这里还记录了他发现的少脚钉、缺螺丝等缺陷以及他多年总结出的经验:“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父亲和师傅们都这样教我。”
凭借经验和钻研,31年中,吕清森首创了“采光巡线法”、“风力风向观测法”等巡线方法,发现供电隐患数千处,为国家减损资金达数千万元。“采光巡线法,就是找到最合适的观测位置,在平视导线的角度,等太阳光直射导线的时候进行观察,这就像满山遍野给你打着探照灯一样,能够发现导线断股等平时很难发现的缺陷。”徒弟翟信龙说。红白线跨越高寒山区,地形复杂,巡线的路陡峭难走,还不时有碎石青苔,“站都站不稳”,很容易滑倒摔伤。但为了能从不同角度全方位观测导线状况,吕清森反复琢磨之后,形成了独特的“之字形走法”,大家巡线都用这种走法,速度更快了,效率更高了。复杂的地形还会影响到风向,进而影响到对跨越山谷的导线的观测:早上和下午的风向不一样,观测行走的路径也不一样,早上要在导线左边,下午则要走在右边……吕清森不止自己琢磨,还带着大家一起琢磨,同事们都佩服这个“土专家”。依据多年实地巡线经验,他把红白线按地理环境、设备状况等分成九段区域,和班组成员一起交流每一区域的巡检情况,期望为更多的人提供参考。
“火车都提速了,咱的工作也得提速呀!怎么提速?不能光闷着头苦干,就得琢磨。”他不觉得自己是“魔怔”了,因为他已认定巡线是自己的神圣职责。要把自己的职责做好,不得全身心投入地去琢磨吗?“人没有精神不行,多干点活累不死人,没有精神却容易死人。”“194到195号间,有熊出没,注意安全。”如工友们所说,吕清森沉默寡言,巡视日记上这短短的一句话背后,是在5米内与野生黑熊正面遭遇的危险故事,少有人知。
儿子吕鹏却是知道的。巡线归来,长时间没见着人的吕清森总是特别想跟儿子聊天。他想不出什么更有趣的故事,只好唠唠巡线途中的情形:夏天,草丛深处有俗称“野鸡脖子”的毒蛇;野猪会带着小猪仔过路,要屏住呼吸等它们过去;狼的毛色会随季节变化,不易发现,进山时得用“叫棍”敲击树干……这些还不是最可怕的。密林里有一种叫做“草爬子”(学名“蜱”)的寄生虫,钻入人体后很难察觉,若不及时取出,严重时会因呼吸衰竭致死。
吕清森是当作故事讲的。小时候,吕鹏也是当故事听的,长大后才觉得心惊肉跳。为了防密林中的虫蛇,一年四季,吕清森都穿着秋裤,即使夏天最热的时候,即使在家里。他说,要是在家里换上短裤凉快了,再穿秋裤上线路就受不了那个热了。有一次,他巡线时遇上山体滑坡,差点连命都丢了,回家时满身都是伤,伤口狰狞吓人。吕鹏忍不住和父亲谈了一次:“你也上年纪了,大家也都劝你换个稍微轻松点的地方,不用那么累那么危险,不也是一样巡线吗?”“不一样。”吕清森说。这条线路太艰苦,如果换上新手可能在几年内都很难适应。而他最熟悉这里,夏天雷击、冬季覆冰,他都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准确找到事故点,避免重复故障,保证客户安全可靠用电,减少国家损失。
他没想过自己会离开这条路,离开这山,“就算将来退休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