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清森的人生,大半在路上。
这路,一条在脚下,走了31年;一条在空中,看了31年。
一路上他拘谨而沉默,偶尔答话时总是低着头,垂着眼睛,更显身形瘦小。但进了山,他顿时舒展开来,带着黄挎包、绿水壶、工具袋,在密林覆盖、狭窄陡峭的山道上走得飞快,全然不像50多岁的人。
盛夏的长白山余脉,山道沿途能看到体型硕大的蚂蚁蚊虫和间或飘飞的蒲公英,这让他很开心。若是到了冬天,积雪齐腰深,只能咬紧牙关在雪地里或滚或爬,树丛上扑簌簌掉落入怀的白雪便是最亲密的伙伴了。常常这样走上几天,他也遇不上一个人。高寒山区,茫茫林海,危险而寂寞,但为了守护一条长47千米的输电线路——红(红石)白(白山)线,作为吉林供电公司桦甸分公司送电检修班的一员,他就这样一路走,一路看,整整31年。“干了巡线这个工作,就要保证不出事故。”
进山前,路过村里义务护线员王立伍的家,这个家一直给吕清森留着门:“小吕子巡线有时会下山来歇脚呢。”最初没人想到,这一留,便留了几十年,推门而入的小吕子已成了老吕。他巡检的红白线,全线路共179基铁塔,其中山地丘陵占99%,是曾被称为桦甸地区“线况最坏、导线最旧、线径最细、离地最高、环境最差、巡护难度最大”的“六最”线路。线路主要供应以“中国第一金矿”为代表的冶矿业用电和附近几个村镇的居民用电,容不得一点闪失。谁愿意长期把这副担子挑在肩上?更何况,20岁前,吕清森根本没有想过要一辈子干巡线这个工作。原本,他的梦想是当兵。
1979年,巡了一辈子线路的父亲吕明俊把自己的望远镜像发奖牌一样挂在吕清森脖子上。“父亲跟我说,你拿上这个望远镜,干了巡线这个工作,就要保证不出事故。”父亲身体不好,住进了医院,吕清森想在一旁多陪陪,却总被父亲“撵”出去:“你的工作不能耽误,我干了一辈子还没干够呢!”其间,红白线停电检修,他再三拜托医生和家人后,在父亲的催促下出发去现场,可他并不理解父亲的话,“这工作又苦又累,还那么枯燥,怎么能干了一辈子还没干够呢?”但他再也没机会向父亲提问了。
“1992年4月17日”,吕清森说出这个日子时,有很长时间的停顿,“父亲走的那天,我还在线路上。”后来他一进家门就一头晕倒在父亲的遗像前。父亲留给吕清森的最后一句话,还是让他好好巡线。这47千米的线路,从此牵着他的魂。
吕清森慢慢理解了父亲对这份工作的不舍:“拿着望远镜,看护着线路,我觉得特别自豪,就好像在战场上指挥一样。”他把杨靖宇将军曾战斗过的这片人烟稀少的山林当成自己的阵地,把线路看成是自己的对手,“我和这条线路拼了30多年,已经摸清了它的脾性。这银线上流动的都是经济价值,看护好它是我的任务呀!”
他坚守着自己的任务和使命,从青年到中年。连续31年,红白线安全运行无事故。“别人看不出的毛病他能看出来,就有这股钻研的劲儿。”下午,幼儿园放学,吕清森接了孙子回家,再帮家里做顿饭。晚上7点,新闻联播开始了,吕清森闭着眼睛认真听……现在,他的休息时间多半这样打发。电视,大多只听不看,这是他多年养成的习惯:“巡线主要用眼睛看,有时蹲在地上一看就是二十几分钟,眼睛特别累,所以平时要让眼睛好好休息一下。”熟识的人都说:“他就是对这工作‘魔怔’了。”“魔怔”了的吕清森常常想着线路的问题就出神了,家里的大事小情当然指望不上他,妻子高秀凤却从来没有埋怨,他出门巡检时,她总是给他炒上一两把黄豆,让他在不能抽烟的时候解馋。
高秀凤打心眼里佩服丈夫:“别人看不出来的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