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位于脚下,距夏县城15公里,全村六个村民小组,900余口人,耕地面积1550亩。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村在夏县的版图上还不显为人知,村还和大多数农村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传统农业耕作方式还占着突出地位,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还很落后。受命于危难之时,年,年富力强的担当起村委主任的重任,年又担当起党支部书记的重担。“一肩挑”赋予更多的责任和使命。村历代吃水靠肩挑,要到5华里外的山沟里去挑水,每逢雨雪天,道路泥泞难行,有的群众一连几天都吃不上水,更不用说灌溉用水了。看到这种情况,新官上任的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独自一人上县里跑资金、谈项目,在他的努力下,引水工程终于立项,争取资金5万元,组织全村群众义务投工,共动工石方6000方,铺设管道2500米,成功的把2、5公里外的山泉水引回村里,使家家户户吃上了清澈甘甜的自来水,这不但解决了人畜吃水问题,而且还使200亩旱地变成了水浇地,群众看着白哗哗的甘泉水,从心底里敬佩他们的领头人。为群众办的头件事就取得了成功,他同时也取得了广大群众的信任和拥护。从年开始,他利用三年时间带领群众大搞井、渠、树、路、田和井灌引水灌溉双配套工程。完成了总投资25万元,完成提水高灌,引水远浇工程两处,扩大水浇面积300亩,铺设“u”型6100米,初步形成了路村渠田井五配套的新格局。
在村原来流传着一句口头禅:山上光秃秃,满塬不见一棵树,平时无雨地冒烟,一场天雨土石翻。年结合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大搞以经济村为主的荒山造林,他上联系林业局、农业局的专家,下组织发动广大群众,抢晴天、斗雨天,抓白天、熬夜间,风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春栽植、夏抚育、秋管护、冬整地,经过几个年头的奋战,现在满目荒凉的穷山坡已变成了郁郁葱葱的绿色银行。300亩花椒树当年见效,群众栽植经济林的劲头倍增。他乘势而进,年利用山坡野生酸枣资源丰富的优势,大搞酸枣接大枣这一富民工程。他每天坚持劳动在工地,饿了啃口干馍,渴了喝口自带的冷水,一月下来他身体消瘦了10余斤。在他带领下,先后接活大枣八万余株。年大枣收入超过5万余元。他的酸枣接大枣的成功做法受到县委县政府的充分肯定,并在召开全县现场会。
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干出了成绩、干出了劲头、干出了经验。他又号召组织村民发展了苹果、梨等经济林500亩,目前经济林已成为村经济收入一项重要来源。
村的面貌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但是道路交通是制约经济发展的又一瓶颈。村通往乡政府的3公里的主干路,路面狭窄、凹凸不平,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难行。群众怨声载道。在充分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决心 把改变道路交通条件作为改变村形象的硬仗来打。年5月份,他打报告,上项目,要资金,投资22万元,利用三个月的时间将通往乡政府的3公里的主干路修成了等级油路,并且对油路两边实施加固工程,栽植毛白杨、冬青、国槐等花草树木,基本实现道路硬化、绿化、净化、亮化。直到现在群众走在这条平坦宽敞的柏油路上心里还在想村支书呢。
村原有一所小学,校舍破旧不堪,坐在教室里白天见太阳,晚上见月亮,学生坐的是砖头木墩,用的是土坯砌起来的课桌,教室的办公场所也很是简陋。看着这一切,急在心头,深感内疚,解放这么多年了,孩子们还在这样差的环境条件下学习。他一下联系,上市县跑项目、要资金,还联系本村在外工作人员取得他们资金支持。他整天奔忙在外,跑完运城跑夏县,整天饥一顿饱一顿,人变得又黑又瘦,终于建设教学大楼的愿望得以实现。年一座现代化教学大楼在这块热土上拔地而起,孩子们坐进了宽敞明亮的教室,群众们的心踏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