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工作材料 >> 事迹材料 >> 正文
村干部事迹材料

修路——沈同志干了来小岗的第一件大事。

村里友谊大道东边2里多泥巴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大伙都巴望着改成水泥路。沈同志跑上跑下争取支持,终于得到帮扶资金50万。

“大包干”带头人严宏昌建议,自己的路能否自己修?这与沈同志的想法不谋而合。

修路的日子,沈同志天天泡在工地上,和大家一起撒石子、扛水泥、拌砂浆。一天傍晚,沈同志和村干部来到工地。看到刚刚运来的水泥浆卸在地上,找不到铁锹,沈同志就用双手把水泥浆捧到路基里,全身都是泥,手还被灼伤。村里人叹服:这个沈书记人实在,不是来图虚名的。

行动往往胜过千言万语。沈同志常说,“跟老百姓面对面,不如和大家肩并肩。”3个多月后,路修好了。一算账,整整省了20万元,还加修了两条水泥岔道。全村劳动力每人挣了1000多元工钱。

路修好了,大伙的气也顺了许多。

不久,沈同志又干了一件大事——保护村集体财产。

属于村集体的20多间房屋被几户人家强占,多年无人敢过问。不收回,邪气滋长,正气难树。敢不敢收?村里几百双眼睛瞅着新来的书记。以前有开警车来小岗村挂职的干部,也没敢咋样。沈同志不怕难,敢碰硬,苦口婆心劝说不通,就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钉子户终于被拔掉了,村民们对沈同志刮目相看。

熟悉沈同志的人说,他从“城里人”到“村里人”的角色转变很快:冬天,穿上村里5块钱买的老棉鞋;谁家的剩茶端起来就喝,谁家的剩饭端起来就吃;抽2块钱一包的香烟;遇见财政厅的老同事说话,也从“我们财政厅”变成了“我们小岗村”;手上长了老茧,整个人黑了,瘦了……

沈同志成了全天候“村官”。他习惯坐在办公室的沙发上和村民平起平坐商量事儿,从不坐老板椅给人居高临下的感觉。“坐沙发,和大家交流‘零距离’,这样老百姓才会亲近你。”

他住的那间十几平方米的小屋,床头贴着村民联系电话。大门从不上锁,谁都能推门而入。“村里的大事小情、百姓疾苦他都知道。”房东说。

“大包干”带头人关廷珠的遗孀、86岁的邱老人,至今还拄着沈同志送的拐杖。“沈同志看原来那根拐棍要断了,怕我摔着,说要给买根新的。我以为他随便一说,没想到他专门买了新的给我送过来。这拐杖拄着踏实。”

五保户韩庆江那天突然发病,沈同志掏出身上所有的钱,送他去抢救。后来又安排他去当门卫,如今一月能挣500多元;困难户的孙子刚出世,母乳不够,家里又买不起奶粉,沈同志掏出1000元钱送去;关友林全家6口人,4人有残疾,沈同志逢年过节都要送去慰问金和年货。

“这样的干部我们觉得可靠,很难找!”“大包干”带头人严俊昌道出了小岗人的心声。

穿行凤阳乡间,如同穿行在乡土中国的千年沧桑。

600多年前,朱元璋在饥饿中崛起,从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农民的呐喊与抗争,但后来,“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的凤阳花鼓声,伴随着乞讨、流浪,成为凤阳人共同的辛酸记忆。

革命起于贫穷。向穷困抗争,与命运搏战,这是中国农民求索千年的主题,更是横亘在当今小岗人面前绕不过去的坎儿。20多年来,小岗人不是不曾努力,不是没有探索,但几经沉浮最终没成气候。比起其他名村,小岗村的步子明显慢了。

年秋天,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的召开。沉浸在秋收喜悦中的小岗人再次兴奋起来。胡锦涛总书记在会上用平实的20个字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明了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刑警副队长事迹材料
       小学老师事迹材料
       村卫生人员事迹材料
       管理局局长事迹材料
       农行副主任事迹材料
       国税人员事迹材料
       村主任助理事迹材料
       法院职员事迹材料
       邮政局单位事迹材料
       医院护理事迹材料
     
    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意见
    新年晚会三句半祝词
    民族宗教局半年办公室总结
    民政局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汇…
    社区共青团总结
    举办技师学院实施意见
    创一流业绩迎十七大召开征文
    市森林火险预警响应实施办法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心得体会…
    英语听说能力培养尝试
    争做四最干部实施意见
    建设集团干部作风整顿活动方
    干部作风整顿整改工作方案
    干部工作信息公开管理办法
    党政领导干部工作责任管理办
    领导干部工作日外监督管理办
    干部工作情况公开管理办法
    农村党干部远程教育工作意见
    着力打造基层干部队伍工作意
    打造高执行力的干部队伍工作
    事迹材料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