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发展目标
在研究过程中,由于学生对于自我和人我关系的认知发展速度不同,他们对自我的认知先于对人我的认知,因此,我们应遵循“从自己到他人,从家庭到学校;从小事到大事,从具体到抽象”的规律,制订小学生主人翁意识的培养及良好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目标和操作体系,并将小学生主人翁意识的培养及良好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分解为若干方面,分阶段设计培养的目标,并按目标制订小学生主人翁意识的培养及良好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操作方法,从而使本课题研究有比较明确的方向。作为低年级学生,我们主要侧重学生与自我相关方面的责任心的教育,做好自我服务和诚实守信,要求他们对自己的事情,如学习、生活和游戏等负责:写完作业后自己收拾好,自己整理书包,按时完成作业等,对于老师交给的任务,自己记住并负责完成,答应别人的事也要努力做到。同时,在教育中还把知识与行为结合起来,并且更注重后者,要求他们保持行为的一致性。
(二)、培养学生做集体的主人
改革班级管理制度,提高学生的服务能力和意识。自我服务意识是建立在主人翁意识的基础上。通过服务岗位的确立,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班级内有为同学服务的机会,真正落实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人人有责负。具体做法是:
1、搭建自主管理的平台
在班级建设与发展中,我们让学生参与讨论了班级管理所需要设立的服务岗位。通过大家的出谋划策,在班集体中创建了“纪律监督岗、图书管理岗、卫生检查岗、学习记录岗、生物角护理岗”等特殊的岗位。这些岗位确立以后,小朋友们都感到非常激动和兴奋,纷纷“毛遂自荐”,应聘自己喜欢的岗位。通过这些服务岗位的确立,班级的小朋友们都找到了自己在班集体中的位置,感受到了自己的权利,同时也意识到了自己的责任。一段时间以来,他们在班级中有声有色地开展起工作来。
2、开展活动,拓展自主管理的空间
班级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使整个班集体充满活力、凝聚力。同时在活动开展过程中,通过让学生自行发起、自由组织、自主安排,学生的能力得到了锻炼,也再一次感受到自己成了集体的小主人。在班级里,我们以校德育活动为龙头,分别开展了“我与诚信手拉手、献出一份爱、出一分力、尽一分责”等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对于每项活动的开展,事先都征求学生的意见,活动的时间、方式、内容等都由学生自己决定。在“责任教育”活动中,学生们自发开展了一次“救书”行动。通过对图书角中破损图书的救护,学生们感受到了因自己的不爱惜给图书带来的“伤害”。在这次活动中,孩子们得到了行动上的锻炼,受到了认知方面的教育。在接下来的一些主题活动中,学生们相继开展了“我送妈妈几句话”、“妈妈,让我拥抱一下”、“说到做到、攀登目标”等自主活动。对于每一项活动的开展,他们都兴致勃勃,积极主动,而班主任则俨然成了一名普通的参与者。
3、打造“形象”,创设自主管理的氛围
学生置身于班级之中,班级形象工程建设既是学生集体意识的表现,又是发挥学生主体创造性的重要途径,对学生主体性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班级管理中,我们特别重视班级形象和文化环境建设,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于班级环境建设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体现学生的个性。“小能手”展示区张贴着小朋友们的毛笔和国画作品。“从小勤学、长大成材”几个娟秀挺拔的毛笔字时刻激励着班级中的每一个小朋友前进。“七彩梦”栏记载着小朋友们优秀的作文、日记。在每期版报展示出来以后,一群小画家们总要争先恐后地为版报添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