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题的提出
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曾指出“如果在儿童的早年,不能合理地教育儿童,使儿童养成不良的意识和行为习惯,将给以后的再教育带来几倍,几十倍的困难”。《小学德育纲要》明确指出:“小学德育应着重培养和训练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
少年儿童健康人格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而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则又取决于他们主人翁意识的激发和确立。
现在,班级中的大多数小学生是独生子女,在家倍受父母宠爱,较为优裕的生活条件也滋长着不少学生骄纵任性的行为作风。作为家庭中的"小皇帝"、"小公主",他们自我中心现象非常严重,产生了光想自己,不顾他人的不良心态。在一个班集体里,同学之间往往会为了一点小事就斤斤计较,“告状”现象时有发生。同时他们集体观念淡漠,集体意识不强,习惯于置身事外,推卸责任。
为了让学生真正适应集体生活,让学生真正成为现代班集体的主人,我们必须为学生营造一个全方位的自主成长环境,为学生创设自我教育的机会。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教育是促进学生自我教育的教育。”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教育是现代班集体教育的必然要求。
在本课题研究中,我们就是从培养小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出发,让学生学会做集体的主人,以此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
1、探讨小学阶段学生主人翁意识的形成、范围及培养途径。
2、通过研究,提出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方案和不良习惯的矫正方案。
3、通过小学生之间的互相交往和协作,培养学生对人、对己、对集体的主人翁意识及其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立足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入手,研究和探讨少年儿童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与主人翁意识培养的关系,探讨营建一个民主、开放、自主的新型育人环境的方法,通过形成一个与教育目标相适应的“校内为主、校外结合”的育人结构,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所负的责任的认识,带动学生遵守规范、履行义务的主人翁的自觉态度的培养,以此来促进学生良好规范的形成与巩固。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以行动研究为主,通过一个阶段的施教,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分析、研究,以了解在学生身上施用的教育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同时,还辅以运用以下方法:
1、比较研究法。多学科多角度开展对多个班级情报资料的比较研究,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同时,通过实验班与对比班级,同一对象的过去与现在的比较,为课题研究深化提供思路和理论框架。
2、实验研究法。选择相关学科,班级开展实验研究,运用系统分析和整体思维方式构建理论假设,作好实验设计和实施,提示因果关系。
3、个案研究法。在研究中,确立个案研究的对象,把握个案对象的具体情况及发展趋势,及时收集教育策略的反馈信息,从而进一步完善策略。
4、经验总结法。在研究中,进一步加强反思,用现代教育理论总结经验,形成规律,提高学生主人翁意识及其良好行为规范培养的效度。
五、课题研究的途径:
(一)、遵循规律,制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