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活动的主要阵地。二是满足农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随着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但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文化工作开展上的不平衡,加之经费短缺,文化活动开展的档次和数量与群众的愿望差距甚大,特别是农闲季节,群众文化活动相对匮乏。
在一些偏远地方,农村文化滑坡现象严重,原来仅有的一点文化娱乐、体育活动场所被挤占,农民的文化生活无人问津,特别是部分回族乡群众一年甚至没有组织一次象样的文化活动。三是改善**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需求。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农村各项事业日新月异,学校、医院、道路、通讯、广播电视等一大批基础设施得到改建或新建,相比之下,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乡镇文化站没有活动场所。开展文化活动所必需的如音响、电视机、书桌、报架、图书、报刊等奇缺。乡镇文化站仍旧处于“一块牌子、一间房子、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条汉子”的状况,大部分文化站文化活动设施缺乏,活动开展不正常,这些问题严重地制约了农村文化事业发展。通过农村综合文化站建设,可以改善农村文化工作现状,用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占领农村文化阵地,促进农村文化健康快速发展。
2、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一是符合党和国家的政策。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二是有利于活跃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农村群众文化繁荣与否,是检验小康社会建设成败的一个重要标准。从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入手,结合农村、农民的实际,把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强烈的时代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吸引农民群众广泛参与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使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任务同改造环境、移风易俗,建设文明生活的实践融为一体,成为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形式。三是促进农民致富的文化保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扶贫先治愚,没有广大农民群众素质的提高,要脱贫致富奔小康只是一句空话。市场经济中,文化建设的实质及主要功能,是改造人、培育人和塑造人。文化具有知识信息的储存和传递的功能,它能启发人们的心智,开发和提高人的智力和能力。文化中的风俗习惯、道德风尚和行为方式等,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精神面貌、道德情操和社会心理,对提高人的整体素质至关重要。多年的农村文化工作实践证明,农村文化工作做好了,特别是把文化活动与科普宣传教育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农村经济就不断提高,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就能逐步增强,农村的繁荣发展,农民的小康生活就有了可靠的保障。四是实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基础。民间传统文化是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共同创造、积累、传承的,既包含丰富多彩的有形文化遗产,也包括色彩斑斓的无形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是世代相传的文化财富,是发展先进文化的民族根基和重要的精神资源。
四、项目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为指导,深入贯彻落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