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年,农村道路建设超过当初目标,达到61201公里。通过推广高产种子,农家经济从自给自足转变为商品经济。同时还节省了农村劳动力并增产粮食,促进了农业机械化。据统计,1970-1980年期间,农户的平均收入由26万韩元增加到270万韩元,增长10.5倍。
三是重视教育和培训。新村运动的核心是教育和培训,从中央到地方都建立了相应的教育和培训机构。教育与培训内容包括地区开发、意识改革、领导培养、提高市民素质、技术推广等。教育与培训使农民培养起了“自立、自助、勤勉、合作”的思想观念。
弊端:政府主导造成农户负债更加严重。通过新村运动,农村生活环境、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等得到了改善,但负面影响也不小。
首先,以中央政府为主导的推进方式,虽然有利于高效率地推行国家政策,但不可避免地产生不顾地方的特殊情况和地区差异而强求一律的推进方式。更重要的是,由于运动过程中不能保障农民的自愿,许多自愿的工作也变成了官办,造成了农民和地方政府对中央政府的过分依赖。
其次,新村运动并没有大规模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相反却造成严重的农户负债。因为新村运动推动农村现代化、城市化,追求美好的物质生活,农民不得不改造自己的房子或屋顶,他们不得不承担严重的负债。1970年-1980年,农户平均负债由1万6千韩元增加到34万韩元,增长21倍。
韩国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最终是在新村运动结束后才实现的。经过上世纪后二十年的高速经济发展,韩国迅速实现了城市化,农业人口占到总人口的比重不足10%,农民在其他非农部门大量兼业,农民收入增加更为迅速。上世纪90年代初,韩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已经占到城市居民收入的95%。2009年,韩国农民收入达到3090万韩元,20多年里又增长了11.3倍。
新村运动尽管很快地促进了农村和农业现代化,然而,极为有限的政府投资加上中央政府主导的推进方式,不可能根本改变农业和农村结构。更由此产生了农户负债、劳动力转移和对中央政府依赖等问题。近几年,韩国农村增收速度有所放缓,农村空心化、劳动市场波动和城市贫困等又成了新的问题。2009年韩国农村居民收入占到城市居民收入的78.2%,比上世纪90年代下降10多个百分点。
“新村运动”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总的来说,中国农村发展的问题与目前韩国这样的国家有很大不同。土地产权不清、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不够、城市化程度低、农民隐性失业严重、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低,是我们面临的最关键问题。从韩国的历史经验看,我国政府必须下决心解决农村土地产权不清问题,采取更有效的政策保护农民的土地财产权。政府应采用更积极的城市化政策,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解决农村隐性失业问题。
另外还要认识到,发展农村经济,最本质的还是农民权利问题,具体就是农民财产权、农民自由迁徙权和农民平等享受公共服务权利等三方面的问题。只有有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态度和决心,具体政策才能制定出来。在制定具体政策的过程中,韩国新村运动中的一些做法我们还是可以学习的,而另一些做法(如政府干预过度等)则是需要避免的。
中韩两国同处东亚,对儒家文化的共同体认,使得韩国“新村运动”经验相比于欧美国家的农村建设经验更具可借鉴性。
同样值得称道的是韩国农民的自组织程度。统计表明,至199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