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冬训辅导材料之一
[按语] 为进一步服务理论学习,我部特编印《理论新视角》,以摘要的形式,辑录高层思想界一些具代表性、前瞻性的理论建议,供领导们学习时参考。本期主要围绕“新农村建设”刊登几个观点。
[关注点]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三戒”
一戒急于求成,充分认识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彻底改变广大农村落后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生产方式的现代化,需要长期奋斗,不能急于求成,一蹴而就。因此,建设新农村,不能短打算,而要长谋划;落实任务时,要抓好开局,从紧迫的事做起,并依据生产力发展和财力增长的状况,逐步推进,防止盲目蛮干,揠苗助长;尤其不能以运动的方式搞建设,如果大轰大嗡,层层加码压指标,相互攀比赶进度,甚至为了达标而不惜举债,那就不是造福群众而是祸害群众。
二戒简单化,全面认识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全面地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首先要突出生产发展的中心地位。我国农业的现有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差距很大。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推进农业经营方式的创新,使农业更多地具有现代化的品质,是我们的必然选择。只有在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上狠下功夫,新农村建设才算抓住了根本。如果对新农村建设的内容理解不全面,简单化,就很容易把新农村建设简化为村容村貌建设。因为生产发展、管理民主、乡风文明等都是不可能立竿见影的长期任务,但村容村貌的改善倒可在短期内见效的。搞一番突击,来一个旧貌换新颜,是一些热衷于“政绩工程”的人的轻车熟路。这样说,并不是要否定村容村貌建设。改变落后的村容村貌,改善农民的人居环境和条件,非常重要。我们要强调的是不能单打一,应当把新农村建设理解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全面的农村建设。
三戒政府包办代替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是农村经济活动的主体,而政府则主要起引导和扶持的作用。
新农村建设要充分调动农民的创业积极性。繁荣农村经济是建设新农村的基础。“繁荣”的前提是“放活”。“放活”就要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破除束缚农民自主创业的各种思想的、体制的障碍,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和氛围,从而激活农民的创业积极性,使农村经济发展获得不竭动力。
新农建设应当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基础设施的改造,村居环境的改善,等等 ,都应当从农民的生产生活需要出发,不能按照城市小区的模式去套。干什么,不干什么,要按照村民自治中“一事一议”的民主议事制度来决定,不能继续过去行政命令的老办法,搞强迫执行、强制摊派。
[理论界]
新农村建设应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
转向城市
日前在北京举行的“新农村基本建设优化论坛”上,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表示,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民收入的提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要长期增加农民收入,最重要的是把农业人口向二、三产业转移,向城市转移。
“中国有8亿多农民,5亿多城市居民。假如有一个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