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是城市文明的重要体现。
从创建文明城市实践看,各级政府要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切实搞好城市绿化、加大对污染的治理和生态保护力度;要加快实施“青山、碧水、蓝天、绿地”工程,真正做到城市规划体系完备,城市环境清洁有序,绿化美化成效显著,主要道路交通顺畅,无障碍设施建设达到国家标准。城市环保措施落实,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效果显著,环境宣传教育工作成效明显,环境质量达到相应的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必要的城市基础设施齐备,运行稳定,服务网点设置合理。节水工作达标。城市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
第三节创建文明城市的主要途径
文明城市建设成效如何,作用大小,最终要通过经济的发展、市民文明素质的提高、城市文明建设的进步等方面体现出来。因此,创建文明城市要以服务和促进深化改革、扩
大开放、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主线,以提高人的文明素质和城市的文明程度为中心,以群众建设活动为载体,虚功实做,软硬并举,促进各项城市经济、政治、精神文明指标得以真正落实。
1、加强市民教育,2、提高市民素质
提高人的文明素质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总体目标。在创建文明城市工作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把“建文明城”与“育文明人”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教育引导、环境熏陶、制度约束、严格管理等多种措施与途径,坚持不懈,一抓到底。抓好人的素质提高,要把握好四个环节。一是要灌输新思想。在抓好公民道德教育的同时,注重把发扬民族精神同无私奉献结合起来,把树立诚实守信观念和求实创新结合起来,针对新形势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引导和解决,始终使人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二是要运用新载体。注重发掘启用寓意深刻、灵活多样的新载体,注重发现和培育创建活动的“新生点”。三是要开辟新视角。注重教育内容的多样性和教育方式的灵活性,注重用新的视角去研究,用新的思维去观察,用新的模式去探索,如在对干部群众的教育中,既要抓好工作期间的教育,又要重点抓好“八小时以外”非工作日期间的规范、约束和管理。四是要覆盖新领域。进一步延伸拓宽道德建设的领域,积极在个体私营企业、股份制企业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领域进行探索,在下岗待岗者群体、进城务工群体、流动员工群体领域进行探索,使创建活动全面、细致、深入、扎实。
二、创建文明社区,夯实创建基础
要深化以文明社区、文明单位等为主要内容的基层创建活动,使创建文明城市工作辐射到城市的各个角落,产生同频共振、同创共建的社会效应。加强社区建设,要研究制定好《文明社区评选和管理办法》,按照“六个一”(有一所市民学校,有一个宣传橱窗,有一个健身园地,有一个卫生服务站,有一个警务室和治安巡防队,有一支志愿者队伍)的要求建设社区,突出抓好城市村庄型社区的综合治理,深入开展科教、文体、法律、卫生、道德“五进社区”活动,努力使社区设施齐全、机构健全、管理规范、环境整洁卫生、居民生活健康文明向上。要把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引向深入。进一步完善文明单位的考核制度,加强文明单位的日常动态管理,着力解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