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文明城市辅导材料
老百姓息息相关的工程。其目的是要构建一个良好的、富有人文精神的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从而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条件,真正为区域经济发展构筑更为广阔的平台,谋求更好的发展优势,实现
更快的跨越式发展。营造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要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以干部理论教育为重点,切实加强理论宣传与研究;以弘扬民族精神为主线,加强市民的形势政策、思想道德教育以及常年开展市民终身教育;以培育宣传重大先进典型为突破,努力营造崇尚先进的浓厚社会氛围。要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健全领导体制、工作机制;要重视国民教育,加强学校管理;要建设并完善市、区、街道、社区科普工作者队伍和设施等,定期开展相关活动,以基层科普工作为支撑,认真开展科普宣传工作,努力提高市民群众科学素质;要加强城市信息化建设;加大完善市、区级基础文化、体育设施力度,以基础文体设施为载体,努力活跃丰富群众文体活动;建立社区居委会群众业余文化活动辅导员注册登记制度,定期培训群众业余文化活动辅导员,指导开展正常的文体活动,经常开展区级大型广场文化活动;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切实搞好公共场所秩序,创造规范、有序的工作、生活环境;开展好主题教育活动,使广大市民广泛参与,积极教育引导市民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具体事情做起,接受教育,提高素质;积极搞好社会公益活动,开展学习表彰见义勇为活动,设立见义勇为基金,广泛宣传并定期表彰见义勇为先进个人与集体,以保障见义勇为行动、建立志愿者组织为重点,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建立市民广泛参与的志愿组织并正常开展志愿者活动等等。
五、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
一座城市,通过百姓的衣食住行、物质品位、精神追求展现出来的生活细节,往往能成为其彰显魅力、吸引视线的闪光点。城市的文明程度与居民有一个什么样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从经济发展水平、道路交通状况、公共卫生到文化层次、精神追求,每一样都与百姓的衣食住行和生活环境密切相关。拥有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不仅是文明城市的一个硬性指标,更是城市发展的基本因素。这样一个环境,体现着城市生活细节的全部内容,成为创建文明城市工作的强大动力。
营造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要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紧抓经济发展不放松,使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保持在高于全国同类城市平均水平,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加强公共设施和公共交通建设,尽快完善基本公共服务,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加强医疗与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和搞好卫生服务工作。尤其要建设方便市民群众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建立统一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系统;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加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依靠基层组织、社区组织,做好社会保障工作,把方便群众生活、维护社会安定的各项措施落实到基层。
六、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
保护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党的十六大报告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写入了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基本经验,强调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使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与文明城市的内在联系也非常紧密:要让市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品、享受洁净的土地。营造一个可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辅导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