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工作材料 >> 辅导材料 >> 正文
创建文明城市辅导材料

这句老话,落实到可操作的层面并严格执行到具体工作中。也就是说,要把令“老百姓”望而生畏的“衙门”,改造成为“公民”提供服务的“服务型政府”。
  按照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建设廉洁高效政务环境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加快政府行政体制改革,全面创新行政运行机制、管理方法和工作方式,使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到制定政策、经济调节、实施监督、社会管理以及提供公共服务等公共事务上来。主要做好五项重点工作:一是贯彻落实好党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使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经常化、制度化,坚持把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学习纳入计划,结合正在开展的党员干部学习教育活动,抓好主题教育、示范教育和警示教育等,通过正面宣传弘扬正气,剖析反面案例达到警钟长鸣;二是要稳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等各项改革,深入贯彻《行政许可法》,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清理规范行政规范性文件,加强规章制度和制度建设;三是要建立健全便捷高效的行政服务体系,积极推进行政服务中心建设,解决服务办公场所和“两头办理”等突出问题,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档次;四是要加强电子政务建设,进一步深化政务公开,充分发挥其桥梁纽带作用,努力实现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不断开拓网上办公平台;五是要进一步健全领导接待群众来访制度,落实开门接访、携案下访的要求。
  在软环境建设中,政务环境的建设非常关键。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具有巨大的先导作用,有利于推动人文环境、法制环境、市场环境及生活环境的建设,能够带动民风、社会风气和市场秩序的不断好转。政务环境不好,要建设良好的人文环境、法制环境、市场环境和生活环境,是不可能的。同时,政府承担着服务和管理社会经济事务的职能,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能够提高政府对社会的服务水平、管理效率,促进社会经济良性运行。把软环境建设作为城市发展的生命线,一定要把政务环境的建设摆到十分突出的位置。建设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需要从多方面入手。首先要转变观念,强化服务意识。必须把思想观念从传统的“重管理”彻底地转变到“重服务”上来,依法行政,规范服务,切实提高服务水平。其次要大胆改革行政管理制度,努力推进各方面的创新,从政府职能、办事制度、工作程序等多方面为政府规范行政提供坚实的法律和制度保障。第三,要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加快“电子政府”建设的速度,勇于接受来自社会各方面的监督,让广大群众更广泛地参与到政务环境建设中来。第四,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着力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
  二、公正公平的法治环境
  一座文明之城,一定是一个平安之地。世界上许多城市的历史与现实,都说明无论是城市物质文明建设,还是城市精神文明建设,都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法制健全,法治有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断提高城市文明程度,需要一个导向、动力、保障的控制系统,而法制是这个控制系统中的重要手段。依法治市,营造公正公平的法制环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明城市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城市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所谓法治环境,第一要素是法治基础,即法律条文、立法、司法和执法制度,以及法律界人才的质和量,第二个要素是政府对法治的承担和决心,第三是社会各界对法治的渴求、观感和信心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区委书记党课辅导材料
       宪法选举法组织法代表法辅导材料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课辅导材料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讲稿党员培训…
       学习江泽民文选辅导材料
       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辅导材料
       法院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辅…
       地方各级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政府…
       党课辅导材料严格遵守和执行党纪…
       党员培训辅导材料
     
    电信业务竞赛选拔赛分钟个人展示…
    开展决战年终90天实现安全生产季…
    民政局改善移民管理计划
    招商引资专项资助奖励意见
    中学生教学心得体会
    两会反腐倡廉报告
    民政局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考察报…
    政府性债务规范管理发展意见
    数学教学家长会老师演讲稿
    最新创先争优体会
    卫生部门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方
    开展文明行车服务活动方案
    创建电子政务管理办法
    国家级果业示范园创建工作安
    精神文明建设意见
    创建诚信企业实施意见
    日光温室创建政策扶持工作意
    创建中医药示范县工作方案
    创建新农村示范点补助方案
    移民新村创建工作方案
    辅导材料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