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互助合作建设家园的积极性。
二、我市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我市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起步很早,也取得了斐然的成绩。早在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我市广大农民在农村各级党政组织的领导下,就胜利地实现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耕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没的目标,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委的正确领导,我市农村广大干部群众,大力发展以乡镇工业为主体的农村经济,并率先在全国开展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试点工作。几十年来,在历届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我们不仅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苏南模式,而且成功地进了史无前例的体制改革和经济调整,继续保持了农村发展与建设在全国领先的骄人业绩,对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今年以来,全市农村各级党政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围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目标,坚持城乡统筹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为中心,以推进八项重点工作为主线,加快推进产业园区化、居住社区化、经济集约化、经营合作化、保障社会化、生态优良化,全市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第一,推进三个集中进程,农村发展的空间布局得到进一步优化。切实加大农村“三个集中”的推进力度,显著促进了产业集聚、土地集约、人口集中,合理配置了资源,进一步优化了经济、社会、空间和生态等方面的结构布局,全面提升了农村的发展质量和水平。高起点、高标准地编制了城乡融合、相互衔接、全覆盖的农村总体规划、分区规划、镇村布局规划和农村新型社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农村建设规划体系。根据统计汇总,农业向适度规模经营和现代都市农业规划区集中比例由去年底的%提升到%;新进乡镇工业集中区的企业家,搬迁入园的企业家,工业开发园区和工业集中区的产出占全市乡镇工业经济总量的比重由去年底的.%提高到.%;并入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的自然村个;新建农民安置小区个,安置房面积万平方米;全市城市化水平提高到%。
第二,推进保障帮扶进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得到进一步探索。以实施“富民工程”为主线,精心组织“就业、保障、帮扶”三大工程,促进了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预计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元,比上年增加元,增长.%,达到了省定的小康标准。全市共培训农村劳动力名,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人,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元,同比增加元,增长.%。农村各类企业本地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万;全市纳入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体系的农民.万人,覆盖面扩大到%;新型农民基本养老保险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参保农民.万人,参保率超过%。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做到了应保尽保,保障标准进一步提高。“百村奔小康”工程进一步实施,今年脱贫转化村将新增个左右,累计超过%。“万户农民扶贫帮困工程”进展迅速,全市农村低收入农户的信息资料库已经建成,各项帮扶政策正在得到全面落实。
第三,推进功能转换进程,都市农业的综合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按照“服务城市、改善生态、优化环境、提升效益”的要求,大力推进都市农业建设,农业的综合竞争力得到显著提升。全市新建农业产业园、都市农业观光园个,累计达到个。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完成销售收入同比增长%。农业外向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三资”投入农业明显增速,全年工商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