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过上好日子;他的信念很坚定——不把虎城镇建设好,就一步也不离开虎城镇;他用毕生的精力实践了自己的信念。
2009年2月5日下午2时许,一辆灵车从梁平县城开出,缓缓驶往虎城镇。灵车送回的,是这个镇的党委书记邓平寿。
灵车停在场镇口,邓平寿的两个女儿,一个手捧遗像、一个怀抱骨灰盒下来了,人们簇拥上去,哭声在街道两旁响起。人群中有镇领导,有村干部,有街道居民,有企业主,甚至有从相邻的四川达县赶来的群众。这支自发聚拢的队伍,肃穆,庄严,大家徒步7里多路,送邓平寿回家。
“虎城的事一天没做好,我就一天不离开虎城。”邓平寿的这句话,大家早就耳熟能详了。这片土地上的村民也舍不得邓平寿走啊!每逢镇领导班子换届,便有邓平寿要调走的消息从县里传来,他们就找县里,找镇里,更多的是扭着邓平寿说:“你不能走哦,我们不准你走!”
现在,他们的书记是真的不走了,但他们却心痛得泪雨纷飞……
“他硬是用脚踏平了办公室与田间地头之间那道坎。”
邓平寿自1998年开始担任虎城镇党委书记以来,虎城的变化大家有目共睹。他的工作作风,却让上任一年多的虎城镇镇长赵洪越很不理解:除了开会,邓平寿长期泡在村里,不坐车,每天走十几里路,据说,虎城7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哪棵桑树树干没刷白,哪条路垮了块石头,他都晓得。
刚到虎城时,赵洪越心理很难平衡。除了工作思路与方法的分歧,最刺激他的,竟是一个他此前完全没想到的现象:
每逢二、五、八是虎城的赶场天。只要邓平寿办公室的门开着,赶场的百姓,就会一溜一串地欢欢喜喜往里钻,挑担的,背筐的,叼着烟杆的,一屋笑语欢声。邓平寿办公室那套足以挤下10来个人的棕色人造革沙发,坐垫早已发白了。赵洪越有次开玩笑说:“这都是村民的屁股磨的。”但玩笑之后,他不得不想,为什么自己办公室的沙发无人来坐?
初来时,邓平寿带他下村,到的第一个村便是最远的八林村,来去走了5个小时。第二天,腰酸背痛的他起不了床,邓平寿却又下村去了。在下村的路途中,他发现,这位党委书记的路没有白跑,群众喜笑颜开地端杯水出来,他递一支烟过去,那样融洽的干群关系,绝不是在办公室里坐得出来的。他不得不承认:“邓平寿硬是用脚踏平了办公室与田间地头之间的那道坎。”
赵洪越原以为只有初中文凭的邓平寿是个大老粗,可他后来发现,邓平寿的书架上除了《毛泽东选集》、《公务员能力建设》外,竟有《商品知识》、《我们身边的哲学》和《古今文学名篇》等,这让他暗暗有些感动。他曾听人说过一句话:邓书记最爱学习!不多久,赵洪越便熟悉了书记每天的作息安排,除了开会、出差,他几乎都是白天在村里跑,黄昏时分回来,饭后就在办公室里看书看报。
2009年3月14日,赵洪越在办公室接到在县城开会的邓平寿的电话:“全市烟花爆竹产业要向梁平倾斜,我们何不去引个厂来?”赵洪越分外欣喜,不仅是因为这个信息,更重要的是因为邓平寿的态度——他分明已改变了在他头脑里根深蒂固的“虎城偏远,只有农业才有搞头”的观念,开始接受赵洪越提出的“镇的发展,必须依托企业和场镇建设”的观点,并迅速地去捕捉信息。
放下电话,赵洪越带着几个人就走。在他们的努力下,仅仅一个月,洪泰烟花爆竹公司入驻虎城。年底,工厂建成,800多名农民在这里找到了饭碗。
“邓书记的人格魅力征服了我。”
灵车开进虎城的这天,洪泰公司的副总经理陈刚一直走在队伍中,不断用沙哑的声音,提醒放鞭炮的人。那天燃放的鞭炮都是洪泰自愿提供的,从进入虎城境内就响起,响彻7里多路,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