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然带动党员学习的体现方式发生变化。同时,由于党员职业、劳动方式、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党员学习的体现方式产生差异性。
⒊党员队伍结构决定党员学习的不同体现方式。我们党的队伍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和骨干力量是来自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和干部。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阶层构成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民营科技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自由从业人员社会阶层。这个阶层中有许多共产党员,而且党组织也在不断地从这一阶层中吸收优秀的同志加入中国共产党。党员构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注定其发挥战斗力、体现学习的方式是不一样的。
⒋党员学习自身有不断完善、发展的要求。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辨证法的基本观点之一,任何事物自身都有发展的要求,这种发展表现为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一个辨证的否定的过程,它的实质是一种“扬弃”。党员学习自身必然有这种发展的要求,需要不断剔除旧东西,吸收新东西,沿着否定之否定的规律发展。因此,党员学习的内涵需要不断调整、完善,不能把过去党员学习的具体内容照搬到今天,那个时期先进的东西,今天就不一定先进了。
因此,统一辨证地观照党员学习的丰富内涵,是决定党员正确认识学习、实践学习的理论前提。
(二)共产党员学习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体现
回顾我们党多年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党员学习的体现内涵是不同的,一直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
革命战争时期,我国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模式,生产力非常落后,代表这有限的生产力的是人口占极少数的大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地主,而占有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和工人,长期受着压迫,政治上无任何地位,经济上受剥削。在文化上,占主导地位的是资产阶级文化和半封建半殖民文化,人民没有受教育的权力。作为执政党的国民党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不是人口占大多数的劳苦大众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先锋队的本质,注定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忠实代表,必须带领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解放生产力,使人民真正成为先进文化的拥有者,成为国家的主人。因此,革命的艰巨性和残酷性,使这个时期党员的学习主要体现在:坚定革命一定胜利的政治信念;英勇作战,不怕牺牲、坚贞不屈的精神;紧密联系群众,深入、组织、发动群众,壮大革命力量;同敌人作坚决的斗争,关键时刻不惜牺牲个人、家庭乃至家族的利益和生命。事实上,正是这种精神,激励和带动了人民群众,前赴后继,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推翻了蒋家王朝,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建国以后,我们的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各项事业百废待兴。政治上要巩固革命政权,建立新型的国家政权;经济上要使生产力获得迅速发展,解决人民的生活问题;要建立社会主义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文化体系。所以,全国的工作重心由领导人民战争转移到大规模的建设上来,对抗性矛盾不再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因此,这个时期党员的学习更多地体现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工作中,体现在艰苦奋斗,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体现在深入了解群众疾苦,发动、带领群众搞社会主义建设。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制定了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一整套方针政策,改变了过去只注重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建设,忽视生产力发展的做法,把中心工作由斗争为主重新转移到经济建设中。这一时期党员的学习则主要体现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肃清“文化大革命”遗留的不良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