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65岁的马老光荣离休,离开了他奋斗多年的工作第一线。人虽引退,精神依旧,马老只是换了个工作方式继续着他的精彩人生。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马老对这句话有着比其他人更为深刻的体会。小时候由于生活所迫,马老做过学徒,初中没毕业就外出谋生,切身感受到了无力求学的无助和艰辛,这使他在离休后十分关注困难家庭,关注困难家庭孩子的学业。而解放前长期的教员生涯更使马老对于教育事业有着深刻的感情和归宿感,加上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和大力扶持,于是,深明大义的马老在离休后毅然选择了教育事业,从事关心下一代的助学、重教等活动,为国家、为社会继续奉献余热。
**年,**街道成立了街道关工委,没想到,当时已近八十岁的马老,像年轻人一样全身心扑入到了关心下一代的工作中。在过去的这么多年里,马老具体地做了许多工作,像老党员宣讲团活动,老少共建社会主义道德活动,青少年学雷锋活动等。对每项工作马老都以很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从策划到组织、再到实施的全过程,马老都一丝不苟,身体力行。在这些活动中,他利用自己多年的革命经历和亲身体验教育下一代,给人们讲解党的光荣历史和地下党的革命故事。由于他能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倾注着感情讲得绘声绘色,总能使人们从一个老党员的先进事迹中受到鼓舞和激励,起到了很好的模范、榜样作用。**年是公民道德建设年,83岁的马老参加了老党员宣讲团,在辖区内的中、小学巡回演讲《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一连做了24场报告,有上万人次的青少年听了他的报告。可以说在每一场报告中,马老都满怀着一位长者对后辈的朴素的情感和殷切期望,他精彩的演讲吸引的不仅是孩子们注目的眼神,更在孩子们心中洒下道德的种子。来到**,马老就把他那颗心深深地系在了**的下一代身上。有一年,他到**去探望老友,无意中发现一本《青少年维权一百例》的书,他想这对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很有用,当即买了两本回来,一本送给街道关工委,一本送给区关工委。马老就是这样,时时刻刻想着孩子,全部心思都投入到了关心下一代工作中去了。人家都说精神是看不见的,可是每一位和马老接触过的都能沉甸甸地感受到。而马老在**开始的资助**“东方红”三姐妹求学的感人事迹,更是他一生重教助学精神的光辉写照!
他老人家与“东方红三姐妹”的情感故事开始于11年前,**年春天,三胞胎一家正跌落生活的底谷,遭受着生活的接连打击。**年7月2日,这个日子,对三胞胎一家而言是个不幸的开始。由于拖拉机出事,爸爸杜学元失去了右臂,折断了5根肋骨;不久,母亲也身患重病,卧床不起,并很快开始恶化。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中,爸爸苦苦支撑着这个家,可是小学毕业时,爸爸再也没有能力供他们上学,三姐妹同时面临着失学!
就在这时,《农民日报》的一篇报道,让她们的生活出现了难以置信的转机。**年春天,已离休在家的马老象往常一样打开了《文摘周报》。突然,他的视线被这样一个标题吸引住了:《父残、母病、没钱上学 谁来帮帮可爱的三姐妹》,这正是从《农民日报》上转发的关于三胞胎家的报道。马老看着文章,眼睛就湿润,是的,他不忍心让这三个可怜的孩子重蹈他当年的覆辙,失去上学机会,走上一条令人遗憾的人生之路。
很快,马老给她们写来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表示要帮她们度过难关,并随信附上200块钱。在马老等好心人的资助下,她们重新走进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