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工作材料 >> 党性分析 >> 正文
基层领导党性分析材料

没有深入研究抓要害环节的治理和预防机制的建立,致使个别部门和个别干部出了问题,有的贪污、有的挪用,从几十万到数百万,既痛恨这些人的自甘堕落,更痛惜国家资金的损失

,还自责于己在治理上失之过宽、失之太软。另一方面,对政府一些窗口部门的行风建设,平时是讲得多、查得少,对群众反映上来的一些部门的“小动作”,往往是责令改正就完事了,未能按照春城书记提出的抓“问题治理”的要求,逮住典型一查到底,形成警示,教育面上,营造良好的政务氛围。
(五)在为人民服务上不够完全彻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必须全面理解、全面实践。自己在思想上宗旨意识是牢固的,清醒地知道所开展的所有政务工作都直接或间接地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利益,都关系到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因此工作中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但有的时候,当整体的群众利益和个别的群众利益出现分歧时,自己工作有简单化的毛病。比如在旧城改造拆迁和农民征地拆迁中,有的项目95以上的人员都按政策安置完毕,只有极少数仍拒绝签协议时,自己就要求下面采取强制手段实施搬迁,并认为“为人民服务”是为绝大多数人服务,是为“人民”这个大概念服务,不应包括漫天要价的少数人,而没有去深入探究他们为何有抵触和如何消除这种抵触的深层次问题。当湖南嘉禾县强拆事件发生后,自己受到了巨大的教育与警醒,终于认清,政府工作必须坚持将对少数人负责与对多数人负责高度一致起来,必须坚持将对人民负责与对党负责高度一致起来。否则,就会在形而上学的错误上越走越远,工作做得越多就会给党和政府的形象造成越大的损失。还有,由于方法欠科学,难从冗繁的日常工作中跳出来,深入群众了解疾苦少了,去关心他们在想什么、盼什么少了,非凡是对涉及他们切身利害冲突的情况把握不够,也给政府工作造成了被动。xxx巷600多户群众的返迁问题,拖了近三年,虽有客观条件制约,但自己主观上未重视是个大问题,群众闹起来,不得不去面对,向群众表示歉意,作出承诺后,群众也能理解。但假如当初多听群众意见,发现问题早,动手解决及时,政府的信誉成本和经济成本还会下降许多。
(六)工作作风方面问题突出。工作作风关系到党员形象和先进性的体现。自己在工作作风上问题较多。一是缺乏党性修养,加之自己性格急躁直率,工作一急,问题一大,批评同志就不注重选择合适的场合、方式,心想不是整人害人就没什么大不了,而忽视了以和风细雨的方式做思想工作,挫伤了部分同志的工作积极性,事后反思起来,又往往自责,效果不佳。二是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不够,往往是区委作了安排,或是基层某方面工作有问题、有困难才下去,经常就事论事有余,而帮助基层全方位谋划发展不足,非凡是对经济发展缓慢、困难较多的街道、部门帮助不够。三是对同志缺乏深入细致的关心与帮助,压任务多而对如何完成任务过问得少,提工作要求多而对他们生活、学习上的困难过问得少,对有的同志一天交七、八项工作任务,当听有同志说被当成“机器人”了,自己才感到深深的歉疚。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党性是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自己在党性党风方面存在上述问题,虽有一定客观因素,但主要是主观原因所致,根本就在于自己还没有完全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分析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世界观改造不彻底。我们的世界观是马克思所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组成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共产党人对世界的根本看法,既如实地反映世界的本来原因和发展规律,又指导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以实现共产主义为崇高的目标。自己在思想上、工作上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第二批先进性教育乡镇副书记党性…
   县委党校纪委书记个人党性分析材…
   乡镇副乡长先进性教育党性分析材…
   党性分析材料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版
   党委副书记先进性教育党性分析材…
   教师先进性教育个人党性分析材料
   乡镇长先进性教育党性分析材料
   先进性教育分析评议阶段预备党员…
   个人党性分析材料『文化局』
   第二批先进性教育党性分析材料农…
 
我市社会保障情况汇报
党校培训为民谋福利思想汇报
煤炭厂矿的人力资源具体管理措施
烤烟生产总结表彰会发言
残联党员领导干部先进性具体标准
县区图书发行状况调研报告
高校生假期工厂实习报告
商贸旅游业服务质量管理意见
求真务实开拓进取
水务局工会总结
党政领导干部工作责任管理办
领导干部工作日外监督管理办
加强农村基层机构建设意见
着力打造基层干部队伍工作意
基层医药卫生体改工作方案
农业工作下基层活动方案
开展基层组织创建年活动方案
司法所基层建设工作意见
统计基层基础工作指导意见
做好基层应急团队建设意见
党性分析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