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工作材料 >> 党性分析 >> 正文
粮食行业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个人党性分析材料

老、医疗保险等实际困难。落实好干部职工体检制度,关心干部职工身心健康,积极构建和谐粮食行业。三增强服务意识,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大力发展“粮食订单”,引导农民调优种植结构;认真做好粮食收购价格的衔接,帮助农民与粮商以及粮食企业科学分析市场供求和价格走势,合理确定我县粮食收购指导价,通过流通环节促进种粮农民增产增收。加大不法粮商的惩处力度与正规收购的支持力度,确保我县粮食流通的安全性。
  2、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加强自身的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和廉政建设。一是要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主动走向市场,积极培育多元化粮食市场经营主体,鼓励和支持符合粮食收购许可资格的粮食经营者入市收购,带头积极营造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鼓励一切既不违法,又能够稳定粮食安全还能提高粮食效益的一切方法与手段大胆进入粮食市场的各个环节。从而推进县域粮食流通产业跨越式发展。二是践行宗旨,转变作风,解决工作方法不细,领导作风不实的问题,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密切联系群众,关心农民的疾苦,切实为农民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切实做到为农民服务真心、解决问题尽心、对待工作有责任心。三是遵章守纪,廉洁自律。时时处处以党员领导干部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人格上自重、心灵上自省、思想上自警、精神上自励。在生活待遇上不攀比、不奢侈、不浪费、不违规,淡泊名利,艰苦奋斗,时时处处用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对照检查约束自己,自觉地接受来自群众和组织的各方面监督,不断增强自我廉洁自律意识。作为单位,也应该认真落实政务公开、服务承诺、效能考评等各项制度,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坚决纠正在粮食收购、销售、行政许可审批、企业改革等工作中的不正之风,维护群众切身利。


  3、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加强内外协调工作,形成合力,促进粮食工作顺利开展。在内部协调配合方面,本人必须服从民主集中制,按照班子成员分工合作,取长补短,团结协作的原则办事;上下协调方面努力做到政令畅通,工作落实、责任落实,确保大局;督促处室之间加强联系,互相勾通,互相配合,互相支持,共保大局;虚心接受全系统上下的建议与意见。同时自觉遵守制度,积极完善制度,并让制度落实到位。这样才能形成强大的内力,练就深厚的“内功”。在外部协调配合方面,要积极主动的加强与粮食生产、科研、金融等部门联系沟通,确保粮食流通对粮食生产、粮食加工的引导、支持作用。着力解决粮食购销市场化后粮食部门如何适应新形势,加快职能转变,围绕产业化发展,服务“三农”等要问题。
  4、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粮食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一是树立风险意识,冲破怕错、怕乱、怕难、怕出问题“四怕”思想的束缚,握时代的脉搏,保持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全力推进粮食流通工作上台阶。二是与时俱进,解放思想,敢于挑战,有“天下之大、舍我其谁”的霸气,保持“永不畏难、永不言败”的豪气,全力打造粮安天下的新天地。三是善于学习先进,要跳出圈外看世界,跳出自我看他人,打开眼界看外界,瞄准先进赶先进,发挥优势,突出重点,不断吸收他人、外地的新经验,确定自身坐标,扬长避短,作出决策,全力展现“新农村”创新的新特点。四是勇于创新实践,高扬创新旗帜,磨砺创新品格,弘扬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始终保持敢为人先的勇气、竞相创新的锐气,让县域粮食工作再续辉煌。

 

上一页  [1] [2] [3]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机关党员科学发展观个人分析材料
       党员学习科学发展观分析材料
       镇党委副书记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分析材料二
       党员撰写党性分析材料要求
       党性分析材料个人
       党支部党性分析材料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党性…
       个人党性分析材料精品文章
       驾驶员党性分析材料
     
    情系红绿灯下爱洒十字街头交通警…
    市财政局依法行政规划
    推进保安服务业发展意见
    总结市长秘书
    区经济总结表彰大会发言
    青春献财政文明建和谐演讲稿
    庆祝建国56周年升旗仪式讲话
    公司差旅费报销制度
    工程款推迟问题经济
    人事局争先创优总结
    粮食局促进粮食产业升级工作
    粮食流通体改工作意见
    出租车行业管治工作方案
    出租车行业纠风工作意见
    开展粮食稳定增产实施意见
    行业协会建设座谈会讲话
    轻工行业科技创新工作会讲话
    医院纠正行业作风建设填空问
    行业对联
    高危行业安全隐患治理方案
    党性分析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