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工作材料 >> 党性分析 >> 正文
物价局书记党性分析材料

 五是工作作风不够踏实,有时心浮气躁,急于求成,对事物内在规律把握得还不好,处理问题有时考虑得还不够周到,心浮气躁,急于求成。

  六是在党风廉政建设有待加强。虽然在礼品礼金方面能够按规定完全拒收或退还,但在吃喝方面注意不够,有时在盛情之下接受被管理单位吃请,明知是不该去的也未能坚决不去。这些都是党性不纯、律己不严的表现。另外对本单位干部职工廉洁自律工作的关心不够,认为从中央到地方对反腐败斗争都抓的比较紧,谁敢往枪口上撞,所以在廉政建设方面对强调得不够多。

  二形成问题的原因

  通过这次系统的学习,通过剖析思想根源,我觉得我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归根结底是放松了政治理论学习,放松了自己的思想改造,导致在许多方面虽知道自己的不足,但仍常找借口来回避问题。

  一是放松了自身学习。思想滑坡与学习放松有关,能力弱化与学习不够有关。在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网络社会,应当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加重视学习。自己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忽视了坚持学习的重要性,没有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到系统的理论知识和成熟的战略思维,对于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在正确处理当前改革、发展和稳定中遇到的各类深层次矛盾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是淡化了理想信念和宗旨意识。在责任心上存在差距,主人翁精神不强,没有一股强烈的责任意识和神圣的使命感,一定程度上存在安于现状、消极守成的情绪。在勤于进取、建功立业上存在差距。对以人为本的工作方法虽有认识,但看待问题囿于部门职能,没有突破部门工作的思维方式,虽然对自己的本职工作能够努力做到尽职尽责,但对于其他工作缺乏热情,主动性不强。

  三是放松了党性锻炼和自身修养。总觉得平时要求自己挺严格,自我感觉良好,放松了党性锻炼和自身修养,没有自觉地去提升思想境界。在廉洁自律上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放松了对自己的严格要求,认为只要不违法、不违纪,大事不出格,小事就无所谓,一个“严”字没有贯穿到底,离“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境界还有距离。

  四是淡薄了密切联系群众的观点。人民群众既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又是我们的服务对象,坚持走群众路线,是我们事业成败的根本所在。对照自已存在的许多问题,基本的一条就是淡薄了密切联系群众的观点,从思想上牢固树立走群众路线意识做得不够,与群众建立血肉联系的思想作风做得不够,没有抽出足够的时间作深入的调查研究,没有更全面地倾听群众呼声,理解群众心愿。 https://

  三、整改措施

  1、切实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学习。学习新时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科学、文化、法律、社会、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学习现代化建设所需的各种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政策水平、科学文化水平、法律水平以及业务工作能力。尤其是要加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的学习,深刻理解其精神实质,保持一个真诚而清醒的政治头脑。学以增智、学以明理、学以致用,不断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先进的理论成果武装自己的头脑,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2、努力做好本职工作,把本次先进性教育的成果落实在行动上。要抓住这次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契机,进一步提高认识,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规范自己的行为,向先进典型和先模人物看齐,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切能够做的事情做起,从自己的本职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教育局长理论学习党性分析
       纪检干部廉政建设党性分析
       党委办公室秘书民主评议党性分析
       教育局党员作风修养分析
       党性修养民主评议试点
       工商副局长党性分析汇报
       司法局副局长党性剖析
       农场局干部党性分析总结
       行政服务党性分析汇报
       党委书记理论学习分析评议
     
    西夏墅中学图书馆计划
    师范生个人实践回顾
    为实现建设跨越腾飞扬鞭奋进
    晚会趣味即兴游戏
    党员庆七一演讲比赛演讲稿
    公安交警系统开展牢固树立执法为…
    校长新学期国旗下讲话
    市相关干部在定点扶贫会的发言
    品读你在为谁读书的体会
    学校党支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
    做好稳控物价工作意见
    物价局实行网络问政工作意见
    物价局年终工作计划
    稳定物价保障管理意见
    县物价局人员工作总结
    物价局民生服务交流材料
    物价局实践惠农政策交流材料
    物价局价格监督交流材料
    物价局服务水平总结材料
    物价局四五普法先进个人材料
    党性分析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