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 早在1996年长沙就提出了经营城市的理念,部分稀缺资源,如水业、城市公交、教育、卫生等行业通过合资、招标、拍卖等途径走上产业化道路,这样不但减轻了财政压力,还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筹集了资金。如其通过合资、独资以及合作等多种方式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最早实现了日产50万吨的大型水厂由民营方式成功运作,以合作经营方式建设了湘江上2座大桥,以贷款方式融资建成城市外环、二环线,还有效经营了城市广告资源,政府采取对广告媒体高度垄断的办法进行管理,新修建的道路两侧的广告权由政府垄断,对老路实行统一整治、规划和管理,由市里统一拍卖。仅2002年广告拍卖收入就达2000多万元,为尽快扩大城市骨架,还专门成立了城市外环公司,修建城市三环(约84公里长),并争取省里的政策,取得收费权等。
3.发展外向型经济,提高招商引资质量
长沙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均高度重视招商引资工作,把招商引资列入“一把手”工程,在思想上牢固树立:“解放思想的程度决定开放的程度,招商引资的程度决定经济发展的程度”的观念,在工作中充分体现了:抓经济就是抓项目,抓开发区就是抓招商引资。各县(区)、部、委、办、局的主要领导每人抓一个500万元以上的项目,实行铁的目标、铁的考核、铁的奖罚。2002年长沙实际引进外资3.28亿美元,其中制造业占52.1%;实际引进内资129亿元,其中省外资金58亿元。长沙在招商引资方面十分注重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招商引资着力抓大、抓强。世界500强中已有34家落户长沙,有15家已经投资,15家设立了办事处,4家设立了分支机构。近期将落户长沙的“日本三菱轿车生产”项目,年产轿车15万辆,这不仅能加大长沙工业经济总量,而且极大地提升了其对外开放的品牌,提高了招商引资的质量。二是突出抓好工业园区的建设。不断加大两个国家级开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2002年高新区就投入8亿元搞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园区的规模迅速扩大,功能不断完善,使其成为招商引资的重要载体,逐步实现工业向园区集中、退出城区的战略构局。长沙工业园不仅布局合理,而且十分注重特色,其工业园区分为“二区六园”,其中每个园区都有明确的定位和自身的产业特色。
在加大招商引资的同时,长沙也积极创造条件,扩大海关出口总额。2002年长沙出口创汇3.4亿美元,对外经济合作额近2亿美元,这些数据均是我市的2-3倍。出现这种情况,除了长沙的外向型经济基础较好,近年来招商引资大项目较多外,还与长沙较好地解决出口退税和本地产品出口补贴等问题有直接关系。
4.加快工业企业改制,做大做强做优工业企业
长沙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工业,始终把工业摆在经济工作的主导位置,先后出台了《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的若干意见》、《工业十大标志性工程的实施意见》、《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意见》等,不仅有力地推动了全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