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31日,我们一行76人,分两批、两个阶段,先后赴香港、深圳、嵊州、新昌、温州、义乌、杭州、上海等地开展了一系列的招商考察活动。一路察看,一路交流;一路议论,一路振奋,解放了思想、开阔了视野、找到了差距、拓宽了思路、看到了希望。
一
当我们仍在讨论“姓社姓资”的时候,长三角、珠三角等地的民营经济已雨后春笋般地茁壮发展;当我们依旧打击“投击倒把”的时候,义乌等地市场已开始如火如荼般地建设。数日的南方考察,我深深体会到南方人与我们在思想观念上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香港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制度,经过上百年的滚动发展,成为亚洲经济最活跃、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被称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珠三角、长三角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快的地区,20多年来的发展,使其成为全国经济发展最快、经济总量最大、人民生活水平最高、最富庶的地区。判断社会地位高低标准、价值标准、人生观念、思维方式上与内地明显不同。一个人社会地位的高低,主要是看其经济实力大小,有钱就有地位,没钱就没地位,钱多地位就高,钱少地位就低,也就是说衡量一个人的价值不仅看其政治地位,更主要的是看其经济实力。这一点与内地不同,尤其是在北方差别更大,大部分人还都热衷于蹲机关、吃财政、追求行政职务和政治地位,“官本位”思想还十分严重。在人们的意识中,拥有金钱多少,并不代表社会地位高低。考察中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在香港还是在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都有一个共同的现象,就是老板多、官员少,公司多、机关少,这“两多两少”充分说明了一个地方的人才流向、就业观念和经济发展的快慢及经济质量的高低的问题。我们知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在香港和南方发达地区,人才精英大部分聚集于公司、企业,而在我们北方与他们截然不同,大部分人萎缩在党政机关,每当大中专毕业生分配时,还在托关系、找门路,千方百计向党政机关挤,甚至不惜改行换业,致使人才流失。这一方面说明我们现在还是上层建筑庞大,经济基础落后,另一方面说明人们的思想意识和就业观念落后。
二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发展令人瞩目,经济增长速度连续十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gdp保持全国省区第一。城镇居民收入居全国第一,全国社会经济发展百强县(市)中,浙江占了22个,居全国首位。浙江经济发展备受关注,其主要特点是:
(一)民营经济占主体。浙江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民营经济发展快。500万元产值以上规模企业创造的工业总产值中,民营经济比重已接近90%。以温州为例,在那里经营办厂蔚然成风,几乎达到“家家户户开发项目,家家户户研究管理,家家户户融通资金,家家户户开拓市场,家家户户承担风险,家家户户都有企业家”,使整个温州经济中除水、电行业外都是民营经济,比例占到99%。
(二)产业规模宏大。浙江的经济之所以快速发展,是因为块状经济结构形成了巨大的产业群。温州仅制鞋企业就有3000多家;嵊州的领带产业,素有“中国领带城”的美誉,拥有领带企业1900多家,年产2.5亿条;打火机企业也有几千家的规模;浙东上虞市崧下镇,有1000多家制伞业,年生产成品伞2.1亿把,销售收入30亿元。这些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