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工作材料 >> 考察材料 >> 正文
南山新农村建设考察总结汇报

设的中心,是实现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物质基础。不能简单地把建几座房屋,修几座桥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全部内容。没有产业支撑的新农村建设是空洞的新农村,也是不切合实际的、虚无飘渺的。要立足村情,找准本地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要依托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积极培育市场主体;要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从而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新农村建设产业发展路子,打牢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
  二是要结合实际,科学制定新农村建设的规划。由于各地经济与社会发展情况千差万别,因此新农村建设不可能、也不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新农村模式或标准。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全面掌握本地人口、地理环境、资源等情况的基础上,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和反复论证,制定出本地的新农村建设规划,规划要做到科学、合理、既有中长期规划,也有近期目标。科学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可以有效避免实际工作中打乱仗,无序状态,减少重复性建设带来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损失;可以有效避免因人事变动引起的新农村建设的搁浅或变更,确保新农村建设的连续性;可以有效避免基层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积极性不高、热情不够、行动滞后的现象发生。
  三是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的新型农民队伍。真正对建设新农村有需求的是农民,只有农民才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农民队伍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当地新农村建设的速度和质量问题。要健全完善现行教育机制,全面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开展职业教育(如南山的职业大学,现有10个专业,45个系,1.8万人),不断提高当代农民的文化素质。要进一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坚持我们原来坚持的行之有效的“十好农户”评比、“好媳妇、好丈夫”评选及“文化中心户”活动,继续经常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
  四是要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主要表现在两点:一要全面理解新农村建设。中央关于建设新农村的20字精神——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包括了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环境建设和政治建设在内的综合性、全方位的建设,在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内容中,生产发展是中心,是实现其他要求的物质基础;生活宽裕是基本尺度;乡风文明和村容整洁体现了精神文明和人居环境的双重要求;管理民主则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原创:https://各项内容之间是紧密相联的,要完整地予以把握,才能真正领会新农村建设的精神实质。二要有长期奋战的思想准备。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开班式的讲话中强调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此外,从南山新农村建设的经验来看,南山发展到目前这样也是经过了二十多年的时间,这都说明建设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不是短期的过程。在新农村建设中,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避免将建设新农村作为一种政治利益来追求。要引导广大农民充分认识到收入水平的提高,生活环境的改善,民主管理的建设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不存在短期实现的可能性,要抛弃急功近利,在较短时期内完成新农村建设的思想。要在按照制定的新农村规划,抓好开局,从最紧迫的事做起,并依据本地生产力发展和财力增长的状况,逐步推进。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赴灌南仪征南京玄武三地考察报告
       赣闽浙新农村建设的考察报告
       市城市建设管理的考察报告
       对湖北恩施州沼气建设情况的考察…
       赴苏州无锡南京和上海浦东新区考…
       韩国新农村运动及日韩农协发展情…
       赴苏州学习考察后的几点认识和启…
       竟选处级干部个人考察总结材料
       南方两省一市的参观考察学习体会
       年轻干部考察个人总结
     
    残疾人考评意见
    镇长管理工作年度总结材料
    教学示范学院揭牌庆典致辞
    治理商业贿赂教育片观后感
    电力公司两会文娱晚会主持串词
    党建论文新时期共产党员先进性标…
    生日晚会台词
    中年人中秋晚会节目串词
    卫生局完善创新教育整治报告
    司法局强化党风廉政建设讲话
    新农合门诊统筹工作要点
    新农宅建设实施工作方案
    调动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工作
    培养新农村建设人才工作意见
    学习新农村建设考察报告
    新农村建设工作方案
    农牧业和新农村建设意见
    新农村发展工作要点
    新农合支付方式更改工作意见
    新农合补偿政策工作意见
    考察材料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