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工作材料 >> 考察材料 >> 正文
赴乳山邹平学习考察报告

总畜位为头的规范化奶牛养殖小区,目前小区存栏奶牛余头,日产鲜奶万余斤。该小区采取股份制形式经营,由公司投资基建设备和流动资金并控制生产销售的全过程,农户主要以投入奶牛及劳力方式参股,走“公司农户基地”的经营管理模式。
  中荷奶业培训示范中心是中国、荷兰政府之间友好合作的奶业示范项目。该中心建成于年月,占地亩,地处郑州市东北公里的黄河滩区,花园口镇八堡村附近。中心建有奶牛技术信息展览中心、机械展览厅、培训中心和亩优良牧草场及三个示范牛场。拥有多名高级奶牛专业人才、荷兰专家和先进的牧场机械、牛场设备,是全国性的奶业技术培训基地。先进的奶牛饲养技术和科学的管理使各项生产指标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显示了良好的示范功能。
  二、考察点的主要经验和作法
  长垣县地处黄泛区,既无资源优势,也无区位优势。巩义县地处豫西浅山丘陵区,虽有矿产资源,但农业欠发达,并无自然条件优势。而两地都能在原来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情况下,依靠民营经济的发展崛起,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显示出勃勃生机和旺盛的生命力。总结两地的经验,主要有以下五点:
  (一)狠抓观念创新,扫除发展民营经济的思想障碍。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长垣、巩义两地经济发展的每一步跨越,无不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成果。长垣县过去人民生活水平十分低下,用当地一个口头禅来形容就是“春天喝不上糊涂,冬天穿不上棉裤,十里八村不见瓦屋,小伙子娶不上媳妇”。穷则思变,勤劳能干的长垣人不甘贫穷,抱着“饿死不讨饭,学套手艺求发展”的坚定信念,以“踏遍千山万水、讲尽千言万语、历尽千辛万苦、想尽千方百计”的“四千”创业精神和一把瓦刀、一把刷子闯天下,一把钳子、一把炒勺走南北的意志,原创:https://谋生计求发展,在外出闯荡中积累了资金和经验,培育了浓重的商品经济观念。巩义市历届领导班子在对待个体、私营经济上秉承少说多做不张扬,大胆实践不争论,特别是对群众实践中出现的新事物新情况,“睁只眼闭只眼”,允许大胆闯、大胆试。为了消除人们思想上对民营经济的传统固有偏见,打消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疑虑,使发展民营经济成为干部群众的统一认识和行动,两地一是在政治上关心民营企业带头人。长垣县明确提出要让民营企业家“政治上有荣誉、社会上有地位、经济上得实惠、经营上有靠山”,全面营造民营经济能人脱颖而出的政治氛围。目前,全县已有多个民营企业家先后受到省、市政府的表彰,人被推选为省、市、县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人当选为县人大副主任,人当选为县政协副主席,人被提拔为乡镇党委副书记。巩义市在企业界大力弘扬干大事、创大业的精神,开展评选优秀私营企业家、纳税大户活动,给私营企业家定期体检,建立健康档案。二是在财政贴息、自营进出口权的申报、重点企业的确定、产业准入与退出等方面,一视同仁,只讲符不符合条件,不讲企业“成份”。巩义市确定的家“扶优扶强”企业中,有家是非公有制企业。三是不断加强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巩义市在年以来,先后多次组织民营企业家到先进地区参观学习,对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家开展初级课程培训,更新了思想观念,转变了经营理念,提高了自身素质。
  (二)狠抓体制创新,着力激活民营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没有新体制,就没有大发展。近年来,长垣、巩义两地都能紧紧围绕“活”字做文章,始终坚持在体制创新上下功夫,有效破解了民营企业发展的活力问题。一是突出产权体制创新,千方百计盘活存量资产,激发企业活力。九十年代开始,巩义市就针对企业的体制问题,提出以存量激增量,按照“公退民进”的原则,采取一厂一策,对症下药的方法,加速推进国有集体资产退出竞争性领域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石油天然气运输公司经理基层单位…
       赴辽宁省考察学习计划生育的报告
       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考察报告
       温州学习考察团的学习考察报告
       赴地税局学习利用税控机加强税收…
       经贸考察团回乡考察招待晚宴上的…
       对海尔南山企业文化考察学习
       中青年干部培训班考察交流会上的…
       副检察长的考察报告
       后备领导干部的考察材料
     
    考核管理表格之一公司部门岗位职…
    微机老师工作报告
    残联换届换届会议贺词
    贯彻五中全会精神打好深化经济体…
    工厂相声剧本
    新一轮创城暨创建文明社区座谈会…
    环保局开展环境质量整治计划
    供电企业表态发言稿
    度纪检监察干部业务培训班讲话
    毕业典礼教授讲话稿
    赴乳山邹平学习考察报告
    考察材料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